靶向药物海外医疗 香港人不仅平均寿命冠绝全球,人口结构亦渐趋老化,致关节退化患者的数字持续增加。而随着社会对人工关节手术的了解日深,近年愈来愈多患者愿意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相关需求甚殷。
一般而言,关节退化情况严重,并出现痛楚、变形,而医生已用尽一切方法治疗或纾缓,却依然对患者无效时,便有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常见于65岁或以上的患者。据医管局的最新数字显示,病人平均轮候时间逾4年,中位数达40至50个月。由于轮候需时,患者须长时间倚靠止痛药,有机会出现胃痛、胃出血,甚至影响肾脏功能等副作用;患者因退化日渐加剧,降低日常生活及工作活动能力,或会做成缺乏亲人照料、伤残津贴增加等社会问题,情况不容忽视。
正所谓“年纪大,机器坏”,当长年累月使用关节,退化可谓在所难免。而从轻微退化至严重退化阶段,期间患者会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服用药物、注射透明质酸、物理治疗等,以纾缓痛症及延缓退化。一旦关节开始严重退化,出现痛楚、变形,而经X光检查后证实情况严重,除手术外的一切方法已无助纾缓,并需支架辅助活动时,便适合接受置换关节手术。
手术历史逾百年成熟可靠
说起做手术,还要是将膝关节换掉,任谁亦会害怕;其实早在百多年前,关节置换的手术便开始出现,故技术相当成熟,大部分患者可正常使用人工关节十五至二十年以上。随着医学发展,不仅物料出现变革,手术种类亦日益繁多,更可选择更换全部或部分关节,以迎合不同患者的需要。
市民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最为熟悉,虽是一劳永逸,通常患者只须接受一次手术即可,但由于自体关节始终较人工关节来得自然及灵活,故若属活动量大的较年轻患者(六十岁或以下),仅部分膝关节组件出现退化,病人亦可以考虑只更换部分关节,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人工单髁由半边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及胫骨衬垫三部分组成,术后的住院及康复期较短,并能以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的韧带、软骨及骨量,故近年在美国、香港等均渐成趋势。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技术虽已十分完善,但患者十年后须再次接受手术的机率达约10%,全关节置换则仅约5%,术前宜衡量个中利弊,了解个人状况及生活需要才作出决定。
先进仪器辅助手术更精确
昔日,进行关节置换手术需倚赖肉眼观察,准确程度有限,而目前在先进仪器的辅助下,已大大提升手术的精确度。近年引入的3D打印模具定位及电脑导航技术,便令骨科受惠。病人可事先透过电脑扫描或磁力共振,重塑关节的立体影像,再以3D打印机倒模,让医生按照模型测量要切除的部分,准绳度高逾九成。至于电脑导航技术,则能在手术期间提供病者患处的即时影像,协助医师进行手术规划及定位导引,减低误差。
现时,人工关节采用的物料已十分耐用,例如垫片用上超高分子高度交叉连结聚乙烯制造,耐得起磨蚀,理论上减低了因垫片磨蚀而要翻新置换关节的机会。除了为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及纾缓痛楚,医生亦致力减轻术后的并发症及疼痛,如提供注射或口服止血药及止痛药等,令病人减少输血份量,并缩短留院时间,各方面均大有进步。
严重患者仍能重过新生
手术完成后,短期内患者宜做好伤口护理,避免出现并发症或感染,同时进行运动及物理治疗,以加快恢复肌肉力量。不过,患者不宜选择具冲击性动作如跑步、跳跃等类型的运动,而应选择太极、游泳、踏单车等,这一类低冲击性的运动。如患者体型较肥胖,更应进行减重,以减少关节的负荷。至于其他方面则可保持如常,由于已经纠正关节问题,患者毋须特别服用关节保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