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患者常出现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感。克罗恩病则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呈节段性分布,症状多样,除腹泻、腹痛外,还可能出现肠梗阻、肛瘘等并发症。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免疫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等多种因素相关。由于其慢性、复发性的特点,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且部分患者对传统治疗药物如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反应不佳,病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
非戈替尼是一种口服的Janus激酶(JAK)抑制剂。JAK是一类细胞内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炎症性肠病中,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6、IL-12、IL-23等过度表达,这些细胞因子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促使炎症细胞的活化、增殖和迁移,进而引发肠道炎症反应。非戈替尼能够选择性地抑制JAK1,阻断JAK1介导的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当JAK1被抑制后,下游的STAT蛋白无法被磷酸化激活,从而无法进入细胞核调控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这样一来,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受到抑制,肠道炎症得以缓解。与传统治疗药物相比,非戈替尼具有更精准的靶向作用,能够从源头阻断炎症信号传导,有效减轻肠道炎症损伤。
多项临床研究为非戈替尼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潜力提供了有力证据。在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试验中,纳入了中重度患者。结果显示,接受非戈替尼治疗的患者,在诱导缓解期内,部分患者实现了临床缓解,即腹泻、便血等症状明显减轻,内镜下肠道黏膜炎症改善。与安慰剂组相比,非戈替尼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显著提高。在维持治疗阶段,使用非戈替尼的患者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缓解状态,减少疾病复发。对于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研究同样表明,非戈替尼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改善肠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一些原本因频繁腹泻导致生活不便、体重下降的患者,在接受非戈替尼治疗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体重逐渐恢复,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在安全性方面,非戈替尼总体耐受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头痛、鼻咽炎等,大多为轻度至中度,通过对症治疗或调整剂量,患者通常能够耐受。与一些传统免疫抑制剂相比,非戈替尼引发严重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对较低。
非戈替尼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相信非戈替尼将在更多IBD患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他们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重归健康生活。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