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非甾体AR拮抗剂类药物(如Flutamide、Nilutamide和Bicalutamide)对AR结合过程中,除具有拮抗剂特征外,长期使用后还具有部分激动特性,从而导致病人在接受此类药物治疗结束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浓度降低,AR拮抗活性消失,这也是此类药物在用药后容易产生耐药性的根本原因之一。UCLA化学系的Jung 教授和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肿瘤病理学家Sawyers教授针对上述缺陷,期待寻找高活性AR拮抗剂,同时避免激动作用的产生,最终经构效关系优化获得去势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药物安杂鲁胺。
基于当时还没有AR拮抗剂晶体结构,研究者决定以经典的非甾体AR激动剂RU59063(4)为先导结构进行优化。首先考虑在RU59063的N1位进行调整,以RU59063叠氮同系物或苯基叠氮物测试激素敏感细胞LNCaP活性,结果表明RU59063苯基叠氮化合物(25)活性最好。然后对N1位苯环4位取代进行探讨,所设计化合物在体外酶和细胞中均具有较好活性。固定N1位苯环4位取代,对中间乙内酰硫脲母环上取代基团进行研究,经酶或细胞检测发现:乙内酰硫脲母环上为二甲基或环丁基、环戊基取代时活性最好。
根据体外酶和细胞测试结果,选取最优的化合物27和38进行体内药效研究,两个体内抗肿瘤活性均优于Bicalutamide,同时化合物38体内药效具有很好的量效关系。然而,38药代结果显示具有较小的半衰期。推测可能与N1位苯甲基在体内羟基化易于代谢有关,同时化合物38也显示较高的脂水分配系数(clogP,4.20)。在此研究基础上,研发者考虑改变N1位苯环取代基,增加化合物极性,期望获得代谢稳定性高的候选物。其中化合物80体外细胞活性和脂水分配系数(clogP,3.44)均有较大提高,但该化合物同样不具备优异的体内药代参数。
进一步推测,上述化合物药代参数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N1位苯环为富电子芳环,容易被代谢氧化所致。有了上述猜想后,在N1位苯环上引入了部分吸电子基团,经体内外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91(又称RD162)和92(又称RD162')在体外酶、细胞活性及体内抗肿瘤活性方面均优于先前设计化合物,且这两个候选化合物具有较为优异的体内药代特性。考虑到候选化合物92在动物体内药效方面比91更具有量效关系,且92的合成制备使用了更为廉价易得的原料,因此92更值得深入开发。92授权给Medivation公司进行后续开发,被命名为MDV3100,即上市药物安杂鲁胺。
化合物91(RD162)经进一步结构优化,N3位苯环取代基替换为吡啶基后,开发成另一款第二代非甾体AR拮抗剂,目前由强生开发,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恩杂鲁胺/安杂鲁胺(ENZALUTAMIDE)作用机制分析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安杂鲁胺 https://www.kangbixing.com/bxyw/ez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