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音译,它源于一种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得人体极易感染多种疾病或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根据世卫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估计,截至2018年底,全球约有379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并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更为严峻的是目前艾滋病毒感染不可治愈,仅能通过长期服用药物将体内病毒抑制于较低水平。
艾滋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需要复制产生更多的后代,复制过程涉及多个重要环节,理论上而言中断任何过程HIV病毒都不能成功复制,因而这些关键环节也成了研制艾滋药物的重要靶点。此处,我们仅对艾滋病毒完整的复制周期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HIV病毒和CD4细胞相互识别融合后将自己的RNA注入宿主细胞,随后病毒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成DNA,经逆转录而来的病毒DNA可以顺利进入宿主细胞的细胞核,还能在整合酶(Integrase)的作用下,“堂而皇之”将自己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当中,成为宿主细胞的一部分。HIV病毒的遗传物质就这样成功伪装进宿主细胞基因组,接着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利用宿主细胞的转录机制,来转录各种病毒RNA,以及合成各种病毒蛋白,合成好的病毒RNA和病毒蛋白还要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熟,形成后代病毒颗粒的雏形,再经蛋白酶的修饰作用,最终成为有感染能力的完整的HIV病毒颗粒。
根据前文所述,艾滋药物的研发主要围绕如何阻断病毒复制展开,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是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前者包括依非韦伦、利匹韦林、替诺福韦等,后者则包括达芦那韦、洛匹那韦等。尽管以这两类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案极大延长了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和生存质量,但它们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其一是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多;其二是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复杂,限制了感染者其他药物的使用;其三也是目前诸多药物存在的普遍问题——耐药性。鉴于此,一种新型的整合酶抑制剂类药物应运而生,改变了艾滋治疗现状。
2013年经FDA批准,多替拉韦钠(Raltegravir,商品名为艾生特)作为第一代整合酶抑制剂进入临床,治疗效果突出,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都较少。随后另外两个整合酶抑制剂药物埃替格韦(Elvitegravir)和多替拉韦(Dolutegravir)被批准上市,后续研究表明多替拉韦更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医疗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越来越愿意推荐使用含整合酶抑制剂的治疗方案作为一线抗病毒药物。2019年7月,世卫组织更是强烈建议将多替拉韦钠作为艾滋病首选治疗方案。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多替拉韦钠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