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染色体的重排定义了对小分子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度敏感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自发现第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的疗效优于铂培美曲塞化疗,确立了克唑替尼作为晚期ALK阳性NSCLC的标准一线治疗。随后,一些研究发现更有效的第二代ALK抑制剂,包括阿来替尼、百加替尼和恩萨替尼,作为一线治疗优于克唑替尼,这些发现导致了第二代抑制剂作被采用于标准一线治疗。然而,尽管第二代抑制剂的疗效有所提高,耐药性和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进展在内的复发性疾病仍然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洛拉替尼(Pfizer)是一种新型的第三代ALK抑制剂,在生物化学和细胞分析中比第二代抑制剂更有效,并且对已鉴定的ALK耐药突变有广泛的报道。在1期和2期临床研究中,第一代、第二代ALK抑制剂或两者连用失败后,洛拉替尼具有有效的抗肿瘤活性。尤其是,洛拉替尼在先前接受过基线CNS疾病(包括软脑膜疾病)治疗的患者中具有显著的颅内活动性。但是,与克唑替尼相比,洛拉替尼作为晚期ALK阳性NSCLC一线治疗的疗效尚不清楚。
本研究对296名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未曾接受过全身性转移性疾病治疗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全球、随机、3期临床试验,从而对lorlatinib和crizotinib进行了的比较。主要终点是通过盲法独立中心回顾评估的无进展生存率。次要终点包括独立评估的客观反应和颅内反应。在133/177例(75%)预期的疾病进展或死亡事件发生后,计划进行中期疗效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洛拉替尼组在12个月时没有疾病进展的存活患者百分比为78%(95%置信区间[CI],70-84),克唑替尼组为39%(95%CI,30-48)(疾病进展或死亡的危险比为0.28; 95%CI,0.19-0.41; P <0.001)。洛拉替尼组76%(95%CI,68-83)的患者和克唑替尼组58%(95%CI,49至66)的患者发生了客观反应。在具有可测量的脑转移的患者中,分别有82%(95%CI,57-96)和23%(95%CI,5-54)发生了颅内反应,接受洛拉替尼的患者中有71%发生了颅内反应完整的回应。
洛拉替尼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高脂血症,水肿,体重增加,周围神经病变和认知影响。与克唑替尼相比,洛拉替尼与3级或4级不良事件(主要是血脂水平改变)的相关性更高(分别为72%和56%)。因不良事件而中断治疗的患者分别占7%和9%。
通过本研究可发现,在对先前未经治疗的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进行的结果中期分析中,与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洛拉替尼治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颅内反应频率更高,生活质量更好。洛拉替尼3级或4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克唑替尼组,因为高脂血症是洛拉替尼已知的副作用。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患者服用劳拉替尼/洛拉替尼(LORLATINIB)要注意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