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脂质体(CPT-11)是喜树碱的半合成衍生物,它是一种无活性的前体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在临床中,伊立替康脂质体的疗效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迟发性腹(用药24小时后),血液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急性胆碱能综合征(包括早发性腹泻,用药24小时内发生)。延迟性腹泻一般在用药24h后出现,发生率可高达90%,约2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伊立替康脂质体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时出现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或腹泻。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伊立替康脂质体的应用剂量,而无法达到治疗剂量,也就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因此该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的很多限制。
一项应用伊立替康脂质体用于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发表在JCO上,这是首个根据基因分型调整伊立替康脂质体剂量的研究。研究对比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中加或不加伊立替康脂质体的治疗效果,在伊立替康脂质体组,基因分型为UGT1A1*1*1的患者接受的给药剂量为80mg/m2,UGT1A1*1*28的患者为65mg/m2,结果显示,伊立替康脂质体组的pCR率显著提高(30%vs.15%),但3-4级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上升(38%vs.6%),伊立替康脂质体组的副反应主要包括白细胞减少(25%)、中性粒细胞减少(20%)以及腹泻(13%)。
研究结果提示,通过基因分型调整伊立替康脂质体剂量,对于无基因突变的患者给予足量的伊立替康脂质体化疗,是可以提高pCR率的,尽管副反应上升,但两组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基本相似,但远期生存情况还有待后续的随访结果。有研究指出,放射治疗主要杀死处于G2期到M期的肿瘤细胞,但不能杀死S期的肿瘤细胞,而伊立替康脂质体则特异性地作用于细胞的S期,因此这也许提示,伊立替康脂质体更适合用于放化同步治疗,但前提是能够达到足量应用,而对于基因突变的患者其药物耐受性下降,不得不降低治疗剂量,可能对疗效产生影响。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严重副反应后,其耐受性、依从性以及治疗的连续性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化疗无法按期完成,一拖再拖,势必影响治疗结果。
随着对基因分型的研究深入,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如果能够更精确地筛选出药物耐受差的患者,不仅可以提前预防严重副反应的发生,在治疗选择上,也可以考虑其他耐受性更好的药物,更重要的是,对于耐受良好的患者,可以给予足量化疗,避免因为对严重不良反应的恐惧而减量化疗,牺牲疗效。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伊立替康脂质体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