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胃肠间质瘤(GIST)这一疾病的认识相对较晚,该病是随着生物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才得以被逐渐认识的。GIST是一种尤其需要多学科团队(MDT)综合诊疗的疾病,因为GIST需要精准的诊疗,包括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诊断,内、外科医生共同治疗。但早年间,囿于技术手段的限制,MDT诊疗难以实行。目前,随着包括二代测序在内的检测手段的进步,人们对GIST这一疾病的认识的加深,以及新药的问世,MDT诊疗已现实可行。GIST的诊疗过程中,MDT模式非常重要。诊断层面,需要分子病理和影像学诊断共同参与;治疗层面,目前仍以手术为主,同时也需要内科、介入、放疗科的共同参与。
手术是局限性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对于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的GIST,则以全身治疗为主,但GIST对化疗不敏感,伊马替尼的问世,开启了GIST的靶向治疗时代,改善了大多数患者长期以来治疗困难的局面。但伊马替尼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伊马替尼耐药之后如何处理?过去10多年间,业界进行了诸多探索,截至目前,除伊马尼外,又上市了两个新药——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这两个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伊马替尼耐药。伊马替尼的耐药机制包括一些外显子突变,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则分别有自身的一些优势,能够克服伊马替尼耐药后的基因突变。此外,目前还有很多在研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首先需要探寻其耐药机制,根据耐药机制选择不同的药物。伊马替尼耐药的最常见耐药机制是继发基因突变,即在原来基因突变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新的基因突变,我们可以根据新出现的基因突变,选择后续的药物。常见继发突变包括外显子13和外显子17突变,外显子13突变患者首选舒尼替尼,研究证明该类患者对舒尼替尼治疗最为敏感,2017版《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中,舒尼替尼作为二线治疗推荐,用于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或不耐受的GIST;外显子17突变,可以考虑瑞戈非尼治疗,2017版《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中,瑞戈非尼尚处于三线治疗地位。目前还有一个在研的新药BLU-285,即瑞博替尼,用于继发性外显子17突变的患者也显示出潜在的优势,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此外,BLU-285对于原发耐药突变D842V也有很强的针对性。今后,GIST的治疗将会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和耐药机制选择相应的药物,形成合理和整体的布局。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舒尼替尼 https://suninat.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