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iminib是首创的新型STAMP抑制剂,可通过变构结合强效抑制BCR-ABL1的激酶活性。Bosutinib(博舒替尼)是一种ATP竞争性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G-TKI)。一项Ⅲ期试验显示,与博舒替尼相比,Asciminib的疗效更优,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在这项开放标签、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试验中,符合条件的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接受Asciminib,40mg,每日两次或博舒替尼,500mg,每日一次的治疗。随机化基线按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状态分层。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在既往接受过≥2种TKI治疗的CML-CP患者中,Asciminib是否优效于博舒替尼;主要终点是第24周的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率(BCR-ABL1IS≤0.1%)。
2017年11月15日至2019年12月4日,233例既往接受过≥2种TKI治疗的CML-CP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接受Asciminib(n=157)或博舒替尼(n=76)治疗。在到达基线时,68例(29.2%)患者处于MCyR:Asciminib组46例(29.3%)和博舒替尼组22例(28.9%)。在数据截止时,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4.9个月,Asciminib的中位暴露持续时间为43.4(0.1~129.9)周,博舒替尼的中位暴露持续时间为29.2(1.0~117.0)周。
疗效
MMR率:试验的第24周时,Asciminib组的MMR率为25.5%,博舒替尼组的为13.2%;两组之间MMR率的差异为12.2%(95%CI2.19~22.30;双侧P=0.029)。尤其是在因缺乏疗效而停用TKI的患者中,Asciminib组的MMR率高于博舒替尼组。第24周时,Asciminib组MMR的累积发生率为25.0%,博舒替尼组为12.0%。
缓解率:Asciminib组的缓解率优于博舒替尼组。
BCR-ABL1IS:接受Asciminib治疗的患者(49.0%)中BCR-ABL1IS≤1%的患者多于接受博舒替尼治疗的患者(23.7%)。试验第12周时,接受Asciminib治疗的患者(63.1%)中BCR-ABL1IS≤10%的患者多于接受博舒替尼治疗的患者(43.4%)。第24周时,Asciminib组的MR4(BCR-ABL1IS≤0.01%)和MR4.5(BCR-ABL1IS≤0.0032%)率分别为10.8%和8.9%,博舒替尼组分别为5.3%和1.3%。
CCyR率:Asciminib组第24周的CCyR率为40.8%,博舒替尼组为24.2%。校正基线MCyR状态后,两组之间第24周CCyR率差异为17.3%(95%CI,3.62~30.99)。
安全性
发生所有级别的不良事件(AE):Asciminib组和博舒替尼组分别有140例(89.7%)和73例(96.1%)患者(不考虑与研究药物的关系)。
发生≥3级AE:Asciminib组和博舒替尼组分别有79例(50.6%)和46例(60.5%)患者。
发生治疗相关AE:Asciminib组和博舒替尼组分别有99例(63.5%)和67例(88.2%)的患者(根据研究者评估)。
因AE导致治疗中止的患者比例:Asciminib组(5.8%)低于博舒替尼组(21.1%)。
常见的≥3级实验室血液学异常(Asciminibvs博舒替尼):白细胞减少(9.6%vs5.3%)、中性粒细胞减少(19.2%vs15.8%)和血小板减少(22.4%vs11.8%)。
常见的≥3级实验室生化异常(Asciminibvs博舒替尼):淀粉酶升高(1.3%vs0%)、甘油三酯升高(7.1%vs2.6%)和尿酸盐升高(6.4%vs2.6%);ALT升高(0.6%vs15.8%)、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0.6%vs6.6%)、肌酸激酶升高(1.9%vs5.3%)和胰脂肪酶升高(3.8%vs5.3%)。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SCEMBLIX/ASCIMINI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安全且有效?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Asciminib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