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百济神州公布了其上个月刚在美国FDA获批上市的国产抗癌新药泽布替尼(英文商品名 BRUKINSATM)的最新研究数据, 即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用于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的ASPEN 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这不但是中国本土新药首次与外资药企同类药物开展全球头对头Ⅲ期优效性研究的临床试验,也是在BTK抑制剂这一类药物之间的首个头对头比较。
Q1. ASPEN研究为什么设计2个队列?邱录贵教授:首先,虽然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WM中疗效卓越,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对伊布替尼疗效不佳,即具有MYD88野生型(MYD88WT)的患者, 这类患者约占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10%,在历史数据中该类型患者对伊布替尼反应不佳(主要缓解率仅28.6%1),而对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应答率较高(主要缓解率62.5%2)。在已知此类患者对伊布替尼疗效有限的情况下,把这类患者排除出随机对照的队列组,让这些患者接受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是更符合伦理的。
Q2. 您如何评价ASPEN研究中疗效结果?
邱录贵教授:在这项研究的设计中,尽管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的疗效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总体人群VGPR 28.4%对19.2% p=0.0921; 复发难治人群 28.9%对19.8% P=0.11),但这种高质量缓解(VGPR以上)比率的提高体现了泽布替尼在疗效上的提高。并且对于病情进展较缓慢的WM疾病,在12个月的PFS和OS率上展示出的生存延长趋势,也体现了新一代BTK抑制剂的潜在优势。
Q3. 您如何评价ASPEN研究中的安全性数据结果?
邱录贵教授:泽布替尼在化合物筛选和合成之初的目标就是为了更高的靶点选择性,更少的脱靶作用,以期带来更少的因多靶点效应产生的不良反应,在ASPEN研究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研究中可以看到,泽布替尼组相对于伊布替尼组更少患者发生3级以上严重的不良事件、因不良事件中断治疗和导致死亡。医生对于BTK抑制剂所关注的房颤、出血、高血压、腹泻等不良事件,在泽布替尼组也明显发生率更低。尽管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泽布替尼组发生率更高,但是并未带来感染风险的增加。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此研究中呈现出更好的安全性结果。
Q4.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邱录贵教授: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诊断的中位年龄73岁,故发病多为老年人,对于治疗的耐受性非常有限。尽管近年来新药逐渐涌现,对于WM患者来说,治疗选择仍然是非常局限的。BTK抑制剂因良好的耐受性和显着的临床疗效对WM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选择,而通过ASPEN研究,可以看到在此类患者治疗选择中又增加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ASPEN 研究直接对比了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和新一代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对于中国首个在美国获批的新药泽布替尼来说,这样的对比需要勇气。尽管二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显着性,但是泽布替尼相比伊布替尼带来的疗效、安全性的明显提高令人欣喜。期待泽布替尼早日在中国获批,使更多中国患者能从中获益。
详情请访问 伊布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