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淋(CLL)肿瘤细胞多为单克隆的B淋巴细胞,可在血液、骨髓以及淋巴组织中发现。患上慢淋白血病的病友常表现为贫血、出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此外,慢淋病友免疫系统也可能出现紊乱,这对于年龄较大的病友来说无疑是个危险因素,因此还需仔细诊断是否需要介入免疫治疗。慢淋病程较为缓慢,因此通过有效治疗,不少病友可生存十几年之久。
伊布替尼靶向BTK治疗复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西方国家成人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而在东亚地区相对少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 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约占7%。CLL与S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类型。二者的共同特征是外周血、骨髓及淋巴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逐渐增多;主要区别在于当临床表现以淋巴结病变为主时,一般诊断为SLL;当骨髓和血液中发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时,则诊断为CLL.
伊布替尼(Ibrutinib),商品名Imbruvica,由Pharmacyclics 公司和强生旗下子公司杨森制药共同研制,是第一个获FDA 批准上市的口服BTK抑制剂。美国FDA先后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和7月批准其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至少一次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既往接受过一种药物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携带del 17p的CLL.2015年1月,FDA批准用于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2017年1月又批准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边缘区淋巴瘤(MZL)患者。
伊布替尼结构中含有特殊的Michael 受体,可与BTK的ATP催化中心附近的半磺胺酸-481通过共价键结合,从而不可逆地抑制BTK的活性。对BTK的抑制活性(IC50)为0.5 nmol•L-1.临床前研究显示伊布替尼抑制了很多过程,包括ERK信号、NF-κB DNA结合、胞嘧啶-磷酸盐-鸟嘌呤(CpG)-介导的CLL细胞增殖和肿瘤细胞迁移。伊布替尼对正常T细胞无毒性,这与大多数CLL的治疗药物不同。伊布替尼的1期研究显示轻到中度毒性和针对于复发难治性B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抗肿瘤活性,其中11/16患者为CLL或小细胞淋巴瘤。这些结果促使伊布替尼在CLL的更多深入研究。
Byrd JC等进行了伊布替尼单药治疗CLL的1b–2期、前瞻、开放、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确定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CLL/SLL的安全性、有效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85例复发难治性CLL/SLL患者入组,主要为高危疾病,曾经进行中位4种治疗。65%患者具有进展期疾病,33%具有17p13.1缺失,36%患者具有11q22.3缺失。
伊布替尼每日口服一次,51例患者为420mg组,34例患者为840mg组。中位随访20.9个月(范围0.7-26.7月),54例患者(64%)仍持续接受治疗,31例(36%)患者终止治疗。终止治疗的原因包括11例(13%)疾病进展,13例(15%)患者或研究者的决定,5例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7例(8%)患者发生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包括3例肺炎、2例败血症、1例葡萄球菌菌血症且无败血症症状和1例胃肠道出血。420mg组与840mg组相比,依鲁替尼在血中的达高峰浓度时间(中位Tmax 2h,范围0.5到6)或终末半衰期(420 mg组7.8±3.6 h,840 mg组8.1±3.4 h)无差别。伊布替尼两种剂量治疗后评估显示BTK的占用为96%-99%。这一效用最早可在用药后4h出现,持续24h.长期使用伊布替尼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的腹泻、乏力和上呼吸道感染,且大部分AE不需要停止治疗。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伊布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bxyw/yl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