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和免疫调节制剂(IMiDs)在治疗MM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有许多患者最终会肿瘤复发。作为一类泛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HDACi),帕比司他可增强难治性MM细胞的敏感性。既往研究显示,帕比司他联合PIs在治疗MM上表现出协同效应。近期,帕比司他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的方案被批准用于治疗RRMM,但临床实践中,该方案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较高、患者耐受性较差。
为了进一步评估帕比司他联合卡非佐米在治疗RRMM上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来自美国Sarah Cannon研究所的学者开展了一项单臂、多中心的队列试验。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Am J Hematol杂志上,现介绍如下。
研究人员纳入确诊为RRMM患者33例,且既往接受过含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ECOG评分≤2分、心脏及肝肾功能无显著异常。排除标准包括当前正接受或接受过系统性抗癌治疗(化疗、生物疗法等)、近期接受过放疗或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给药方案为第1、3、5、15、17、19天口服帕比司他20mg,第1、2、8、9、15、16天静注卡非佐米56mg/m2,28天为1个疗程,直至出现肿瘤进展或治疗不耐受。在口服帕比司他后,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电图情况。首要评估指标为总体缓解率(ORR),其他评估指标包括完全缓解率(CR)、治疗不良反应事件,肿瘤进展间隔时间(TTP)、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生存期(OS)等。
研究人员共纳入33例患者,中位年龄63岁,男性占60.6%,高危风险组占42.4%。除硼替佐米外,78.8%的患者曾接受过IMiD治疗,其中来那度胺占75.7%、沙利度胺占30.3%,另外36.5%的患者接受过干细胞移植治疗。在中位7个疗程治疗期间,未发现剂量限制性毒副反应,有8例(25.0%)接受了12个以上疗程的治疗。中位随访26.1个月内,帕比司他平均剂量为18.71mg,卡非佐米平均剂量为48.63mg/m2.治疗效果统计上,ORR为84.4%(32例),临床获益率(CBR)为90.6%,至最佳缓解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个月,中位PFS为10.3个月,中位TTP为11.7个月,中位OS为44.6个月。在治疗安全性统计上,常见不良反应事件包括血小板减少(78.8%)、恶心(63.6%)、乏力(63.6%)、腹泻(51.5%)以及呕吐(51.5%)。其中常见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事件包括血小板减少(60.6%)、乏力(18.2%)、贫血(12.1%)以及呼吸困难(12.1%)。
综上研究人员认为,帕比司他联合卡非佐米在治疗RRMM上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事件基本可控、安全性高。对于后续计划,研究人员将探究帕比司他、卡非佐米以及联合其他药物的三联或四联疗法的抗肿瘤效果及治疗安全性。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