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克唑替尼三年前在中国上市,它已经创造了多个“第一次”,也掀开了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篇章。克唑替尼让中国临床医生第一次深刻认识了肺癌的新亚型——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当非小细胞肺癌被看成一个整体时,其治疗进展非常缓慢;当非小细胞肺癌被分成不同亚型,不同类型的肿瘤“分型”治疗时,治疗成效获得质的飞跃。克唑替尼带来的不仅是肺癌精准靶向治疗的飞跃,更是精准肿瘤治疗理念的深入人心。
克唑替尼让临床医生认识到,在小概率癌肿中也可以大作文章。实施精准医学必须找到肿瘤驱动基因,并且有可靶向驱动基因的药物,药物还要有很好的疗效。从2007年肺癌患者ALK靶点被发现,至2011~2013年第一个优秀的ALK抑制剂克唑替尼在国内外上市,ALK通路被有效抑制,仅仅用了数年的时间。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NSCLC完美诠释了精准医学的思路。
伴随着克唑替尼的研发和ALK通路的研究,肿瘤学家提出了ALKoma的概念,ALK基因融合可见于多个肿瘤(肺癌、恶性淋巴瘤、某些少见的儿童肿瘤等),这些肿瘤都可用ALK抑制剂进行治疗,这是肿瘤治疗理念的重大突破。精准癌医学药物研究的“篮子试验”(basket trial)也是深受ALKoma概念的影响,“篮子试验”的本质就是用一种药物应对不同的肿瘤。
克唑替尼可作用于ALK、c-MET和ROS1多个靶点,非小细胞肺癌有多个靶点,多个靶点可用同一种药物治疗。另一个创新性药物研究设计理念是伞状试验(Umbrella Trial),即在单一肿瘤类型中针对不同的突变进行治疗。“篮子试验”和“伞状试验”这两个热门名词都与克唑替尼的研发和临床实践有关。
克唑替尼也开启伴随诊断新时代。虽然之前也有针对EGFR靶点的检测,但是“先有鸡后有蛋”,EGFR抑制剂上市后,才开始在临床推广驱动基因检测方法。克唑替尼研发的过程中就建立了配套的检测方法,早期即筛选药物的获益优势人群,药物与伴随诊断试剂联合使用,相得益彰,共同推进克唑替尼在临床的应用。克唑替尼使伴随诊断方法在中国确立,中国学者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FISH是欧美检测NSCLC ALK重排的金标准,中国学者创造性使用了Ventana IHC和RT-PCR,这两种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全球公认。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克唑替尼/赛可瑞(CRIZONIX)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吗?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克唑替尼 https://cctn.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