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替派/赛替派(TEPADINA)是一种烷化剂,分子式C6H12N3PS,其在生理条件下可形成不稳定的亚乙基亚胺基,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塞替派通过鸟嘌呤碱基与DNA双链交联,导致DNA不可修复性损伤,从而阻止DNA、RNA和蛋白合成,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TBC、TT-BCNU等基于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可作为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一线疗法。在临床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类相对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复发风险较高,而且难以开展基于大剂量甲氨蝶呤的诱导治疗和后续的巩固治疗。常见的巩固疗法包括全脑放疗、非清髓性化疗以及大剂量化疗伴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既往研究发现,相较于塞替派/卡莫司汀(TT-BCNU)方案,塞替派/白消安/环磷酰胺(TBC)预处理方案能实现更显著的无进展生存和总体生存获益,但非复发死亡率和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仍然不容忽视。
研究人员纳入接受过首次ASCT以及对化疗敏感的PCNSL成人患者,按预处理方案分为TBC组、TT-BCNU组、BEAM组。首要评估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指标包括血液学恢复情况、肿瘤复发率、非复发死亡率以及总体生存率(OS)等。
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共纳入603例患者,中位年龄57岁,女性285例(47%),其中TBC组263例,TT-BCNU组275例,BEAM组65例,各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指标上并无显著差异。在血液学恢复情况统计上,治疗1个月后中性粒细胞恢复率分别为TBC组96%、TT-BCNU组为100%、BEAM组为100%,而至治疗100天时的中性粒细胞恢复率分别为92%、98%、100%。
另外,3组在治疗100天时的累积非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7%、2%、0%。而至治疗1年时的NRM分别为11%、4%、4%。而3组在治疗3年的累积肿瘤复发或进展率分别为11%、15%、36%。在生存获益统计上,3组在治疗1年时的PFS率分别为83%、86%、72%,治疗3年时的PFS分别为75%、76%、58%。而3组在治疗1年时的OS率分别为87%、92%、90%,治疗3年OS分别为81%、78%、69%。
TBC、TT-BCNU、BEAM预处理方案在非复发死亡率、肿瘤复发率、无进展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上的差异在死亡原因分析上,3组首要原因为肿瘤复发或进展,占比分别为38%(20/53)、72%(33/46)以及76%(19/25)。
研究结论:综上,研究人员认为基于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在经ASCT治疗的PCNSL患者中效果显著,在临床实践中可作为一线疗法。然而TBC方案和TT-BCNU方案在生存获益上较为接近,因此后续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比较这两种方案的优劣性。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塞替派 https://www.kangbixing.com/drug/s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