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子学特征的深入了解,晚期NSCLC正逐渐进入到靶向驱动基因指导的精准治疗时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在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3%-7%,被称为“钻石突变”。随着一代、二代及三代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问世,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OS)显著延长,并促使ALK阳性晚期肺癌逐步走向“慢病化”管理行列。从化疗到一、二代ALK- TKI,疗效不断提升,但不可避免会发生过早耐药和脑转移,亟需新一代TKI解决临床困境。
CROWN研究显示,劳拉替尼对未经治疗的ALK阳性NSCLC患者的疗效优于克唑替尼,研究结果支持劳拉替尼用于伴或未伴基线脑转移的ALK阳性NSCLC患者一线治疗。2022年9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报告了随访36个月后该研究亚洲亚组的更新结果。
CROWN研究是一项国际、进行中的、随机、Ⅲ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期间,共计296例既往未经治疗的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被纳入其中。全部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接受劳拉替尼(n=149)或克唑替尼(n=147)治疗。在2022年ESMO大会公布了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亚裔人群的研究结果,共包括120例亚裔患者,120例亚裔患者随机分为劳拉替尼组(n=59)和克唑替尼组(n=61),劳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分别有11例(19%)和16例(26%)患者存在脑转移。亚裔人群在总人群的占比较高,代表性强,为国内劳拉替尼一线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在亚裔人群中,截止至2021年9月20日,劳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经盲态独立中心评估(BICR)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NR)和11.1个月,劳拉替尼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了60%,两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61%和25%。两组经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分别是NR和9.2个月,劳拉替尼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了76%,两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63%和12%。
在全球人群中,截止至2021年9月20日,针对劳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PFS随访分别持续了36.7个月和29.3个月。此时,尽管劳拉替尼组的中位PFS尚未达到,但显著长于克唑替尼组,两组患者经BICR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NR和9.3个月;与克唑替尼组相比,劳拉替尼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了73%,劳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63.5%和18.9%。
在亚裔人群中,经BICR评估,80%的劳拉替尼组患者和29%的克唑替尼组患者有≥12个月持续反应。劳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ORR分别为78%和57%。在全球人群中,劳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ORR分别为77.2%和58.5%。在亚裔人群中,劳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颅内(IC)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NR和16.6个月,劳拉替尼组患者的颅内进展风险显著下降了97%,两组的3年颅内无进展率分别为98%和42%。针对基线存在脑转移的患者,劳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IC-ORR分别为73%和20%,其中劳拉替尼组的颅内完全缓解(CR)率为73%。在全球人群中,对于基线脑转移患者,劳拉替尼一线治疗3年颅内无进展率达72.8%,一线治疗的颅内CR率达72.2%,颅内进展风险降低90%。
药物安全性始终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人作为东亚人种与其他人种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劳拉替尼在亚裔人群中的药物安全性数据,对中国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劳拉替尼在亚裔人群中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毒性谱均与全球人群中观察到的数据高度一致。常见不良事件包括高脂血症、水肿、体重增加、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良事件等,多为1/2级,均可控可管理。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劳拉替尼/洛拉替尼(LORLATINIB)是什么药?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