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丙酚替诺福韦(TAF)在我国的上市,欧美肝病学会指南推荐的三种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TAF、TDF和恩替卡韦在我国临床均可获得。这三种药物均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但治疗后的长期结局是否有区别,目前还没有数据。在第28届APASL年会上发布了一项我国多家医院学者联合开展的研究比较了100,000例中国慢乙肝患者使用TAF、TDF或恩替卡韦治疗后的健康结局,显示TAF治疗后,患者的5年、10年肝脏并发症风险低于ETV或TDF治疗。
一线NA均为强效、高耐药屏障药物,可实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但取得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只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第一步,最终的目的是阻止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这才是对患者最有意义的目标。既往对比一线NA和二线NA的分析并未发现二者在降低原发性肝癌(HCC)风险方面作用存在差异。然而,一线NA之间,“抗癌”作用差异却似乎有所不同。APASL2019的这项研究提示,在降低长期肝硬化和肝癌风险方面,TAF可能优于TDF和恩替卡韦,值得思索。并且这不是第一个案例。2018年韩国学者在JAMA Oncology杂志发文显示,TDF降低HCC风险优于恩替卡韦。
一线NA降低HCC的作用是否确实存在区别?与HCC风险有关的因素又是什么?对于前者,当前尚不能得出确凿的结论;对于后者,已经发现了很多可能的因素,其中ALT的复常最近颇受关注。JAMA Oncology研究中,TDF治疗的ALT复常率也是高于恩替卡韦的。TAF与TDF的对比研究中,TAF治疗也可获得更高的生化学应答(ALT复常)。总之,这诸多发现都提示我们,应重新审视并重视ALT水平复常在慢乙肝管理中的意义。希望未来有更多、更系统的研究,最终揭示ALT复常与HCC风险的关系。
详情请访问 TAF http://taf.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