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F是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进入肝细胞后,药物可水解成TDF。TDF随后被细胞内的激酶磷酸化,成为具有药理活性的替诺福韦二磷酸盐。替诺福韦二磷酸盐由HBV逆转录酶整合入病毒的DNA,从而导致DNA链合成的中断。
TAF在体内的代谢过程。TAF进入肝细胞的方式和TDF也完全不同。TAF除了和TDF一样,可以从血液中以含量梯度差的方式,由血液转运至肝细胞;还可以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经肝脏摄取性转运体OATP1B1及OATP1B3主动转运,进入肝细胞。
进入肝细胞后,在羧酸酯酶1(CES1,主要在HBV感染肝细胞中表达)的作用下TAF脱去苯环,形成中间产物Ala-TFV, Ala-TFV又经化学和/或酶作用转变为TFV,而后,TFV经磷酸化变成TFV二磷酸(TFV-DP)发挥抗毒作用,或以TFV原型经肾脏排泄。
TAF与TDF代谢场所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剂量、疗效与安全性的显著差异。正是因为TAF不仅可以和TDF一样,经渗透方式进入肝细胞,还可经主动转运进入肝细胞、且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CES1主要在HBV感染的肝细胞中表达,所以TAF有较好的靶向性,使得较低剂量的TAF,即可代谢为足够浓度的细胞内TFV-DP,发挥更为强大的抗病毒药效。细胞实验表明,人原代肝细胞经TAF处理24小时后,细胞内的TFV-DP的水平是TDF处理组的5倍;另有动物实验(狗)表明,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后,有65%的TAF被肝细胞摄入。
正是因为TAF的靶向性及入胞后才水解的特性,TAF在血浆中稳定、浓度低,肾小管的TFV暴露也更低,这一特性大大提高了TAF的肾脏安全性、也大大降低了基于肾小管损害而发生的骨密度降低风险;而感染HBV的肝细胞,由于TAF的“靶向吸收”,使得感染HBV的肝细胞内,具有远远高于血浆浓度中的TFV,从而使得感染HBV的肝细胞的“靶位”,如“HBV原病毒”,即便在大大降低TFV摄入量的条件下,也能得到与TDF相当的强效抑制HBV的效果,还提高了转氨酶复常率,或可进一步延缓肝脏疾病进展和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
详情请访问 TAF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