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上,我国香港大学司徒伟基教授交流了一项大会发言《在2项大型3期研究中,使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或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治疗长达4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研究显示两种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肝细胞癌发生率不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组在数值上更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详细内容介绍如下。
2项大型全球3期研究共纳入了1298例初治或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配(2:1),分别给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 25 mg,每日一次,或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300 mg,每日一次治疗。最初计划双盲阶段为期3年(144周),随后开放标签,所有患者给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至第8年(第384周)。约40%的患者在第96周时开放标签,接受了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
治疗4年期间,共有16例患者发生肝细胞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组7/866例(0.8%),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组9/432例(2.1%),P=0.062.其中,双盲阶段有10例患者(0.8%)发生肝细胞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组4/866例(0.5%),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组6/432例(1.4%)(P=0.092).
总体来看,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多为男性、年龄较大、亚洲人、HBeAg阴性和基因C型,绝大部分为经治患者(仅1例除外)。大多数患者有肝硬化和(或)FibroTest评分提示有进展期纤维化或肝硬化。两个治疗组发生肝细胞癌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相似,但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组患者有肝硬化病史者更多,且发生肝细胞癌的中位时间较短。
双盲阶段发生肝癌的这10例患者在治疗96周时多数(60%)都检测不到病毒(HBV DNA<29 IU/mL),但仅有1例(10%)患者的转氨酶(ALT)水平正常(按美国肝病学会2016标准,正常值为男性<30 U/L,女性<19 U/L).
开放标签阶段,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组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组各有3例患者发生肝细胞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的3例肝细胞癌均发生于开放标签[换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后48周内。这些患者在治疗48周时病毒水平都已转阴,但直到治疗96周,也仅有1例患者转氨酶水平恢复正常。
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减少肝癌的发生,因此不同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肝癌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一直是临床关注的话题。在刚刚结束的EASL年会上,我国香港学者,报告了一项大样本研究(样本量近三万例),数据显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治疗后的肝癌风险低于恩替卡韦治疗。
而本研究提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治疗4年的肝癌发生率在数值上低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无统计学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不同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其降低肝癌风险的作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HBV DNA和HBsAg的水平进一步下降有关,同时也与ALT复常,特别是在治疗早期的ALT复常相关[9~11]。ALT早期复常与肝硬化、肝癌风险显著下降可能相关。本研究双盲阶段,尚有40%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HBV DNA没有达到29 IU/mL,90%的肝癌患者转氨酶异常(AASLD标准男性<30 U/L,女性<19 U/L),表现出与其他研究一致的趋势。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相比,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可取得更高的ALT复常率。
总之,我国是肝癌大国,其中85%以上的肝癌与乙肝感染有关。预防和减少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癌,是减轻我国肝癌疾病负担的重要举措。临床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开展更多的实践和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力求将乙肝患者的肝癌风险降至最低。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点击拓展阅读:乙肝患者在服用乙肝新药TAF时常见问题有哪些?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TAF https://taf.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