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对于儿童诊断和用药的一些热点方面,爸爸妈妈们的关注度最高。例如药物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方面,他们通过自学知识“武装”自己,足以和医生展开一场精彩的“论战”。
一个来就诊的初生宝宝,双眼都被黄色的眼屎糊住了,看了医生后,医生建议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睛。宝宝的爸爸在出诊室不久便回来,生气地指责医生:“我查过了,原来这是抗生素啊!还是儿童禁用的,怎么能随便用到我的孩子身上!”爸爸觉得,连这个都不知道,这个医生的水平真不可信!
过来人vs医生vs网络 事例二
结局:孩子没有用药,脸部多处溃烂流水,再次到医院治疗,能够选择的仍然是使用激素,疗程更长了,只怕将来破溃的部位会留下疤印了。
注: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如果不严重,只需要蓝光治疗就OK了,但超过一定的程度是会引起脑损伤的,就需要换血治疗了,而且还可能遗留后遗症。
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发烧五天,在门诊看了医生后,初步按照感染给予了抗生素治疗,结果症状没有任何好转。再次就诊时,医生看到没有其他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高,怀疑川崎病,开了心脏彩超。出了门,父母却直接抱着孩子回家了。他们总觉得不明白做心脏彩超是什么原因,打算自己回家查一下资料搞明白再说,先继续吃药观察吧。
过来人vs医生vs网络 事例五
结局:在和家长的进一步沟通后,给家长看了国内外的文献后,得到了家长的同意,使用了布洛芬三天后,孩子的呼吸机参数下降,逐渐脱离了呼吸机。
医生人员少,病人多,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每一位家长做到很好的答疑解惑。这些孩子最终还是按照医生的方法进行了治疗,但是走了不应该也不需要走的弯路,其根源仍然是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缺乏。
<p Microsoft YaHei', 黑体; color: rgb(14, 14, 14); background-image: initial;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0px 50%;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积极地学习了解自己遇到的疾病相关知识,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医生,我希望大家学习医学知识的动力是源于自我保健、以及促进与医生的沟通,使之更深入顺畅,而不是抱着怀疑的心情去求证医生的疏漏。医者仁心,希望更多的父母相信医生!选择靶向药物拥有博士团队的海外医疗公司,治病不将就!400613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