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非替尼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三项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均提示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患者相比化疗更有优势。吉非替尼的毒性谱也与化疗不同。当吉非替尼与含铂双药化疗联合使用治疗晚期NSCLC患者(未对EGFR突变状态进行选择)时,相比单纯化疗没有显著的OS获益。
本研究旨在评估吉非替尼(G)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PC)或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EGFR突变阳性IIIA-N2期完全切除后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使用卡铂而非顺铂的原因是,既往研究提示相比顺铂,卡铂的依从性更好且毒性更少。
这是一项II期、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单中心临床研究,纳入IIIA-N2期(1997版TNM分期)、EGFR突变阳性(19外显子缺失突变或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的NSCLC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PC→G组(培美曲塞+卡铂→吉非替尼)或PC组(培美曲塞+卡铂)。研究的具体方案为培美曲塞500mg/m2、卡铂为5个AUC、均为3周方案、共需要4个周期,在PC→G组中,患者完成全部化疗后接受吉非替尼250mg/天口服治疗,并持续使用6个月,患者复发后还可以选择继续使用吉非替尼治疗。
研究预设分层包括性别、吸烟史。主要研究终点是无病生存期(DFS),次要研究终点是OS、毒性(按照CTCAE 3.0版本)和安全性。对于既往接受过任何化疗、胸部放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接受了不完全切除、接受了袖式切除或楔形切除的患者不能纳入本研究。
截至2013年1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30.6个月,所有患者为中国患者,93%(56/60)的患者是腺癌,93%(56/60)的患者完成了全部4个周期的化疗,97%(29/30)的PC→G组患者完成了全部6个月的吉非替尼治疗,1例患者在接受吉非替尼治疗3.7个月时发生了死亡事件。
PC→G组(培美曲塞+卡铂→吉非替尼)和PC组(培美曲塞+卡铂)患者的中位DFS分别是39.8个月和27.0个月,HR=0.37(95%CI 0.16-0.85,P=0.014),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患者的2年DFS率分别是78.9%和54.2%。
所有预设亚组的DFS均有获益,但均没有显著的DFS获益。
PC→G组(培美曲塞+卡铂→吉非替尼)和PC组(培美曲塞+卡铂)患者的中位OS分别是41.6个月和32.6个月,HR=0.37(95%CI 0.12-1.11,P=0.076),患者的2年OS率分别是92.4%和77.4%。由于未对OS分配统计学效力,因此无法对OS下统计学结论。
共45%(27/60)的患者记录到复发事件,其中PC→G组(培美曲塞+卡铂→吉非替尼)和PC组(培美曲塞+卡铂)分别有10例和17例。最常见的复发部位是脑部(共12例,占全部患者的20%,占全部复发的44%),PC→G组和PC组分别有3例和9例。在接受PC治疗且发生复发的17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后续接受吉非替尼治疗,1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或完全缓解(CR),客观缓解率(ORR)为73.3%;在接受PC→G治疗且发生复发的1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后续接受吉非替尼治疗,4例患者达到PR或CR,ORR为50%。
全部接受随机的60例患者中,只要接受过至少1次研究药物治疗的患者均会被纳入安全性分析。PC→G组和PC组患者的全部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发生率分别是93.3%和86.7%,大部分AE为1-2级,PC→G组和PC组发生3级及以上AE的患者分别为20%和16.7%。PC→G组中发生1例4级皮疹。PC→G组和PC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但PC→G组的皮疹和腹泻的发生率更高。与PC组相比,加用吉非替尼与更高的皮疹(43.3%,13/30)和腹泻(30%,9/30)发生率相关,但大多为1-2级(皮疹92.3%;腹泻88.9%)。PC→G组中没有患者因AE退出,PC组中有1例患者因严重呕吐而退出。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易瑞沙(GEFITINIB)的中文说明书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吉非替尼 https://jftn.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