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纳替尼是第三代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典型代表药物有苏尼替尼、伊马替尼、索拉菲尼和伐他拉尼等。
为了进一步在真实世界环境下评估asciminib治疗既往伴或不伴帕纳替尼失败C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来自西班牙马德里拉蒙卡哈尔医院的研究学者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Ann Hematol杂志上,现介绍如下。
研究人员纳入33家西班牙医学中心接受asciminib治疗的CML确诊患者,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asciminib给药剂量40mg,1天2次,对于伴随T315I突变的患者,给药剂量将提高至200mg。
分析指标包括TKI难治状态、既往帕纳替尼用药史、既往完全细胞遗传缓解(CCyR)状态、以及BCR::ABL1突变状态等。评估指标包括无事件生存期(EFS)、进展为CML晚期的间隔时间,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事件(TEAE)、以及治疗中断原因等。
研究人员共纳入52例患者,其中20例(38%)既往接受帕纳替尼治疗,46例(88%)既往接受三线及以上的TKI药物。asciminib中位治疗时间为11.7个月,自TKI药物至更换为asciminib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21个月。在治疗效果评估上,整体患者的CHR、CCyR、MMR分别为92%、66%、以及52%。对于TKI治疗难治性或不耐受的患者,实现CCyRus分别为41%(7/17)、35%(6/17),实现MMR分别为79%(26/33)、61%(20/33)。
在结合突变状态进行分析后,不伴帕纳替尼组中有6例呈BCR::ABL1突变,其中2例实现MMR、2例实现MR、2例实现PCyR,而伴帕纳替尼组中对应为7例,其中1例实现MR、5例实现CHR,1例实现CCyR。
在治疗安全性评估上,半数患者出现TEAE,19%(10例)为3-4级TEAE,其中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而未发现心血管相关事件。亚组分析上,不伴帕纳替尼组22%患者出现3-4级TEAE,而伴帕纳替尼组对应为20%。
此外,对于不伴帕纳替尼治疗且既往治疗不耐受的患者中,12例(50%)出现TEAE,其中4例(33%)为3-4级TEAE;而对于伴帕纳替尼且既往治疗不耐受的患者中,5例(50%)出现TEAE,其中2例(20%)为3-4级TEAE。
在治疗中断统计上,伴帕纳替尼组患者的asciminib治疗中断率比不伴帕纳替尼组更高,分别为45%、13%。相应的,伴帕纳替尼组患者的中位EFS为17个月,不伴帕纳替尼组对应为未达到。在30个月的随访期后,39例(75%)患者继续接受asciminib治疗,其余中断给药的原因包括治疗不耐受(4例)、效果欠佳(7例)、进展为急变期危象(1例)、以及CML无关的死亡事件(1例)。
综上研究人员认为,对于既往二线以上TKI经治的CML,asciminib可较bosutinib实现更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安全性好,仅部分患者因治疗不良反应事件而中断用药。然而对于既往接受帕纳替尼治疗的患者,asciminib的获益并不理想。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普纳替尼/帕纳替尼(PONATINIB)联合低强度化疗用于白血病的疗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