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伐替尼是一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过去也被称为乐伐替尼(E7080)。PD-1抗体是一类能调动身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最初的两款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于2014年在美国上市;经过4年的苦等,中国的癌症患者终于在2018下半年集中迎来了4款PD-1抗体。目前,PD-1抗体加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仑伐替尼的联合治疗方案捷报频传,涉及多种实体肿瘤,成为了许多患者最期待的联合治疗方案。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的治疗方案在2016年公布了治疗实体瘤的1b期临床试验结果。研究纳入了13例既往治疗失败的患者,接受每3周一次的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和不同剂量的仑伐替尼治疗。
研究确定了仑伐替尼的最大耐受剂量(MTC)为20mg/天,使用该剂量的患者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所有的患者都出现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但没有患者因此而中断治疗。13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为部分缓解(PR),客观缓解率(ORR)为54%。这7例患者包括4例肾细胞癌(RCC)、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1例子宫内膜癌、1例黑色素瘤。其余6例患者均为疾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CR)为100%。
在1b期临床试验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肾细胞癌的疗效得到了初步验证。随后研究者开展了一线联合疗法治疗肾细胞癌的1b/2期临床试验。
研究共纳入了30例肾细胞癌患者,11例(37%)未接受过系统治疗,其余至少接手过1种治疗方案。总体客观缓解率为63.3%。到数据截点,57%的患者仍在治疗中(持续缓解)。常见的不良事件有腹泻、乏力、恶心、口腔炎等,不良反应可控。
肝内胆管癌(ICC)是胆道癌的一种,但过去被认为是肝癌的一种。目前,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内胆管癌只有少数早期临床数据。虽然证据力度不够,但仍被胆管癌患者乃至所有胆道癌患者寄予厚望。
在一项观察性研究中,共有14例肝内胆管癌患者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NIVO)治疗,并采用二代测序(NGS)检测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这14例患者均为转移性肝内胆管癌(IV期),接受过至少2种方案的治疗。
结果显示,总体的客观缓解率为21.4%(3例,均为PR),疾病控制率为92.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9个月。7例患者为高TMB(>12 mut/Mb),其中4例肿瘤缩小,2例为PR;1例经检测为MSI-H的患者,肿瘤缩小;另有1例低TMB、FGFR2突变患者病灶缩小27%。
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不可手术肝细胞癌的1b期临床试验公布结果。试验的剂量爬坡阶段纳入6例患者、剂量扩展阶段包含2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发生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包括高血压、腹泻、乏力、ALT/AST升高等。
到数据截点,所有30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42.3%,疾病控制率为100%,没有患者出现疾病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69个月。
子宫内膜癌
在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子宫内膜癌的1b/2期临床试验中,纳入了23例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为48%(均为PR)、疾病控制率为96%、临床获益率(ORR+疾病持续稳定)为74%。到数据截点,超过半数患者疾病未发生进展。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高血压、乏力、腹泻、关节痛、恶心,不良反应可控。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仑伐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bxyw/lf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