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细胞淋巴瘤作为B细胞非霍金淋巴瘤,发病率并不是很高,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6%。基本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原位套细胞肿瘤(ISMCN),一般通过密切随访即可。第二类是白血病样非淋巴结性MCL,属于惰性MCL,所占比例也较低,约5%。经典型套细胞淋巴瘤,即临床常见的呈侵袭性过程的MCL,占MCL的绝大部分,目前认为需要分层诊治。
吡托布鲁替尼作为最新一代BTK抑制剂,与前述的BTK抑制剂的不同点在于机制上的差别。前述的BTK抑制剂是共价结合、不可逆的与BTK结合,主要与Cys-481位点共价结合。BTK C481突变的患者容易发生耐药。而新一代BTK抑制剂吡托布鲁替尼不与Cys-481共价结合,而是通过与BTK蛋白产生氢键结合。因此,对于既往BTK抑制剂耐药、疾病进展或者不耐受的患者,吡托布鲁替尼能够克服BTK活化导致的耐药性问题,临床上也看到不错的疗效。
另外,吡托布鲁替尼的选择性更强,大约是既往BTK抑制剂选择性的100倍。目前,基于此类非共价结合的BTK抑制剂相关的研究很多,有望从后线治疗进军前线。在BRUIN研究中,大约93%既往使用过BTK抑制剂患者,再次给予吡托布鲁替尼后,依然能看到不错的临床数据,而且得到了一个持久的缓解。
对吡托布鲁替尼Jaypirca疗效的评估是基于120位MCL患者的结果,他们接受一天一次200 mg Jaypirca治疗直到发生疾病进展或产生无法接受的毒性。这些患者曾接受中位3线(范围:1-9)的治疗,所有患者都曾接受过至少1线以上包含BTK共价抑制剂的疗法。疗效的评估是基于独立审评委员会对患者总缓解率(ORR)与缓解持续时间(DOR)的评估。数据分析显示,患者的ORR为50%(95%CI:41-59),分别有13%与38%的患者达成完全与部分缓解。患者的中位DOR为8.3个月(95%CI:5.7-尚无法评估)。
在全部BRUIN研究人群(58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评估了每日服用吡托布鲁替尼Jaypirca(200mg)作为单一药物的安全性。在汇总的安全性分析人群中,吡托布鲁替尼Jaypirca治疗最常见(≥20%)的不良反应(ARs)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疲劳、肌肉骨骼疼痛、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挫伤和腹泻。
因此,对于非共价结合的新一代BTK抑制剂,通过不断的临床试验数据的呈现,相信可能会从后线治疗向前线推广。
对于初诊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首先我们要根据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治疗意愿等评估。分层治疗非常重要,是初治套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的理念。对于适合移植的患者,诱导治疗完全缓解后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续给予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对于年龄偏大、身体状态较差不适合移植的患者,诱导治疗可以选择BR方案、R-BAC方案、R-CHOP方案等。
对于年轻且适合移植的患者,指南依然推荐诱导缓解后进行移植巩固治疗。但是去年ASH会上报道的TRIANGLE研究显示,对于年轻患者,在早期加入BTK抑制剂,并在后续继续给予2年左右的BTK抑制剂维持治疗,与移植疗效相似。不过该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我们也非常期待该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继续关注是否能够真正免去后续的移植治疗。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吡托布鲁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