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临床结果显示,不经基因检测,而直接采用“盲吃”的方式使用靶向药物,平均有效率低于30% 。
所有的靶向药物都有特定的适用患者,只有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才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如果错用靶向药物,可能疗效不显著,甚至会延误治疗、加速病程恶化。而基因检测是指明哪种靶向药对患者有效的关键环节。
为什么要进行基因检测
在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 FDA 规定,医生开具靶向药物处方前必须为患者做基因检测;在中国虽然没有强制、普遍的要求,但在药物说明书上有明确指出药物的作用靶点。如克唑替尼(赛可瑞)说明书中明确标明“在选择使用克唑替尼治疗的患者时,必须由受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采用经充分验证过的检测方法诊断为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
如果不进行基因检测,盲目的使用靶向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有可能错过最佳治疗的时间,减少患者的寿命。
发生耐药后怎么办?是否需要再次检测
分子靶向药物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最后使其死亡来达到治疗目的的。各种特定的分子靶向药物针对某种癌细胞的某一个蛋白、某一个分子起作用,只抑制肿瘤生长的一条通路。当一条通路受到抑制时,肿瘤细胞会不断自寻“生路”,选择其他通路合成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久而久之可使分子靶向药物失去作用,产生了耐药性。
对于用药指导来说,在用药前进行第一次检测,耐药后再次检测,以指导后续用药是最正确的选择。若需要进行耐药监测,在未通过实验来确定检测频率前,建议根据病人的经济条件,尽可能多的监测点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