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亚洲临床试验队列中普遍报道的亚基病人为基础,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基于社区的队列分析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损失率较高。
研究人员报告说,虽然在随访期间,只有三分之一的HBsAg患者出现表面抗体(抗HBs),但几乎所有患者均达到并保持不了病毒水平。
Robert Wong(阿拉米达卫生系统 - 美国加州奥克兰高地医院)和同事评估了1997年至2015年两家美国社区诊所治疗的1072例慢性HBV患者(98.1%亚洲人)的结果,中位数为76.7个月,大多数接受替诺福韦富地罗倍他索(TDF; 47.8%)或恩替卡韦(46.1%)。
由于在报道杂志病毒性肝炎的患者4.58%,为81.6个月,中位随访,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一些前面的分析表明,在亚洲病人无HBsAg消失,尽管3〜5年核苷的(期间实现HBsAg消失t)ide模拟治疗,团队评论。
在这49例患者中,33.3%的患者接受了抗HBs的血清学转换,66.0%达到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的正常化,达到了95.8%,维持了HBV DNA的检测水平,直到随访结束。
HBsAg损失6例,其中一例发生抗HBs,经过血清转换,再次检测抗原阳性。但是研究人员指出,所有6例患者HBV DNA水平均无法检测,尽管有血清反应,“证明病毒抑制的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HBsAg损失率和其他结局指标的比率在68.2%的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eAg)基线和其余31.8%的HBeAg-正。具体来说,HBsAg损失分别为4.71%和4.44%。
Wong等人描述了HBeAg阴性患者的观察率与以前的研究(HBeAg阴性亚洲参与者的比例在24至100%之间)相比“醒目”,报道了用TDF治疗后HBsAg损失率为0.0-0.7% ,恩替卡韦,或TDF加恩曲他滨。
另一方面,他们观察到的HBeAg阳性患者的比例在抗病毒治疗的0.0-11.8%范围的中间。
“虽然我们在亚洲队列中对这种高发率的确切解释尚不清楚,乙型肝炎病毒特征(包括尚未被发现的突变或蛋白质)的潜在差异以及与宿主患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占一些这些观察到的差异,“黄和同事写道。
“需要未来的研究来更好地阐明这些差异的潜在机制,以便研究可以利用这种知识来应对未来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