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腔内介入技术的普及推广和介入器材的革新进步,使各种动脉疾病的治疗转向微创介入手术为主。其中最主要的器材是各种球囊和支架。球囊用于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动脉管腔,扩张后撤出体外,支架用于永久性植入,以维持管腔或作为覆膜支架的骨架,将人工血管膜固定在特定的血管部位,封堵动脉瘤体或动脉破口。
作为人造物体,都是有使用寿命的,而支架一旦植入人体,极少患者会面临再次冒险手术取出的结局。一些反对支架植入的“砖家”以此作为攻击血管支架这种手术方式的重点,反复对患者灌输相应观点,一些患者在面临手术选择的时候难免犹豫不决。那么我们应当怎么看待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呢?面对不同手术方式,应当如何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医疗行为,在治病救人的同时,都可能有各种副作用,其中一些副作用可能是致命的(图1,图2)。这一点,中国古人早有认识,“是药便有三分毒”说明了在七分药效之外,还要三分毒副作用。所以任何只强调效果否认副作用的都是骗子。对待血管外科疾病,外科开刀手术已经发展了数十年,有取栓、搭桥等治疗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已有定论。介入手术作为后起之秀,近些年有了长足进步,其微创的优点,使各种并发症率、手术死亡率有明显下降,大有将外科手术取而代之的意思。
相比外科开刀手术,介入手术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对患者打击小,术后患者恢复快。但介入手术需要在导管机透视下进行,操作部位远离病变部位,对术者的经验和技术依赖程度高,一些并发症不同于开刀手术,需要术者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能力。
我们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介入技术之所以在许多方面逐渐取代开刀手术,说明其优点是主要的,缺点和不足是次要的。
其次,要认识到支架作为一种人造物品,有其自身的使用寿命,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有新生、成熟、衰老、破坏的过程。这方面,欧美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各种介入器材的生产厂家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测试。以主动脉覆膜支架为例,美国FDA要求支架的随访期限至少达到5年,美国某著名支架厂家从100多种材料中挑选原材料(图3,图4),支架成型后再各种力和扭曲状态下模拟4亿次心动周期(相当于体内10年)。国内一些大的厂家也开始关注产品的疲劳试验,因此产品质量也是可靠的。我们自己一些早期治疗的患者也已经经历了15-16年的随访,至今产品仍然是完整的。
再次,既然支架有寿命,我们为啥还要选择支架呢?介入支架手术和传统开刀手术相比,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比如,传统开刀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死亡率5-10%,截瘫率接近15%,而介入手术,手术相关死亡约2%以下,永久截瘫率0.6%。更何况,开刀手术术后也有需要二次手术的。而且医学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外科医生的技术也在前人的基础上飞速进步。我上学的时候,我们的师爷辈的老大夫做普外科最大的常规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常是要做一整天以上的,现在我的老师最快1.5-2.5小时完成,并发症还比以前明显减少了。所以,要相信医学,相信科学,可以先平安活过10年,相信今后会有更先进的设备,医生的经验也更加丰富。所以如果经济上不成问题,开刀手术和介入手术都适合的情况下,选择并发症少的安全的手术方式(通常是介入)。
最后,尽管微创介入大多数情况下比外科开刀手术有明显优势,但其对医生个人的技术要求较高,如果你的主管医生手术很棒,介入技术很柴,你还是让他开刀,不要选择让他给你做介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