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唑帕尼是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VEGFR-1、2、3,PDGF-α、β和c-Kit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生长和存活,其对激酶靶点的选择性较舒尼替尼更高。此外,培唑帕尼抑制Flt-3活性较舒尼替尼低,因此,培唑帕尼较舒尼替尼更少发生骨髓抑制。
培唑帕尼的出现,使晚期肾癌患者一线靶向治疗有了新的选择。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从2009年开始批准培唑帕尼作为晚期肾癌的一线用药。培唑帕尼也于2017年在中国获批上市,2018年10月10日正式纳入医保目录,进一步减轻了晚期肾癌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PARACHUTE是一项前瞻性评估亚太、北非和中东地区培唑帕尼一线治疗mRCC疗效研究,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5个国家共200例初治晚期肾癌患者,我单位入组15例。最终有190例患者纳入分析,随访至2020年1月,中位PFS为9.7个月,与既往研究相当;客观缓解率(ORR)为24.4%,略低于PRINCIPAL的30.3%以及注册研究的30-35%。分层分析提示低危人群获益最大,ORR可达50%,2年PFS率超过70%。年龄小于65岁患者获益也优于年龄大于65岁患者,符合临床TKI治疗优势人群特征。安全性方面也与既往研究数据基本一致,最常见的AE为腹泻(30%)、手足综合征(15%)和高血压(14%),而大家比较关注的肝毒性发生率较低,1-3级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总发生率分别为5.3%和5.8%(PRINCIPAL研究为11.1%、7%),提示亚非人种肝脏对培唑帕尼毒性的耐受、适应与易感性可能与其他人种有差异。
本研究中培唑帕尼起始剂量为800 mg的患者仅占比63.2%,而使用培唑帕尼相对剂量强度(RDI,实际给药剂量强度/标准给药剂量强度)>85%患者占比48%,均低于PRINCIPAL研究中的84%和58.6%。而本研究发现高RDI(RDI>85%)与高ORR相关(高RDI vs.低RDI:32.7%vs.19.2%),且本研究低危人群占比低(8%),这可能可以解释本研究ORR率较低的原因。与高剂量伴随高毒性观点相反,本研究中的高RDI组反而观测到更少的AE,但因为没有公布两组间患者基线资料,推测可能原因是高RDI组中一般状况好的患者占比更高,以及高缓解率可能缓解了肿瘤相关症状。
统计分析培唑帕尼进展后的药物选择分布比例:免疫治疗(纳武利尤单抗)为40%,依维莫司及阿昔替尼各为25%,其他TKI药物(如卡博替尼)占比10%,反应了真实世界中培唑帕尼进展后以接受免疫单药及其他TKI药物治疗为主。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为非设盲的对照研究,不可避免存在选择偏倚。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培唑帕尼/维全特(PAZOPANIB)治疗肾脏透明细胞癌更加安全?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培唑帕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bxyw/pz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