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美替尼(Selumetinib)是一种可口服的、选择性的、非竞争性的ATP活性的MEK1/2抑制剂,在BRAF或RAS突变细胞系和各种异种移植活体模型中均表现出抗肿瘤活性。成品药物剂型为10mg和25mg的胶囊。服用方法是空腹,25mg/m2每天二次,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是皮疹(75%),其次是腹泻(58%)、恶心(44%)、疲劳(39%)和周围水肿(33%)。12%的病人有短暂的和可逆的视力模糊。这些不良反应大多为1级或2级。那服用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出血风险:Selumetinib(司美替尼)胶囊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E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拮抗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超过每日推荐的维生素E摄入量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如果每日维生素E摄入量(补充剂加上selumetinib胶囊中的维生素E含量)超过建议或安全限值,则不建议补充维生素E。
接受selumetinib的维生素K拮抗剂或抗血小板拮抗剂的患者出血风险可能增加;监测出血情况。在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的患者中增加INR监测(视情况而定)。更频繁地监测抗凝参数(包括INR或PT),并根据需要调整维生素K拮抗剂或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
2、心脏毒性:心肌病,定义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基线值≥10%,在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研究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患儿接受了selumetinib治疗。一小部分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下限(LLN)。3级LVEF下降导致剂量减少的情况很少发生。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左室射血分数下降。LVEF降低在大多数患者中得到解决。
3、CPK(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升高:在NF1研究中,接受selumetinib治疗的儿童患者中,超过四分之三发生CPK升高;包括3级或4级事件。CPK的增加导致一小部分患者的剂量减少。CPK升高伴肌痛也有发生(很少有永久性肌痛停药的报道)。
在开始使用selumetinib之前,在治疗期间定期获取血清CPK,如临床所示。如果CPK增加,评估横纹肌溶解症或其他原因。CPK升高可能需要中断治疗、降低剂量或永久停药(取决于严重程度)。
4、皮肤毒性:在NF1研究中,皮疹通常发生在接受selumetinib的儿童患者中;已经发生3级皮疹。最常见的皮疹类型包括痤疮样皮炎、斑丘疹和湿疹。皮疹可能需要中断治疗或减少selumetinib剂量。
其他皮肤毒性,包括严重的手掌-足底红细胞感觉障碍综合征,也发生在接受selumetinib作为单一药物或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的成年人中(selumetinib未被批准用于成人)。监测严重皮疹。根据严重程度,皮肤毒性可能需要中断治疗、降低剂量或永久停止治疗。
5、胃肠道毒性:大多数接受司美替尼的患儿出现腹泻,包括3级腹泻。首次腹泻的中位时间为17天,中位持续时间为2天。腹泻导致部分患者治疗中断,少数患者剂量减少或永久停药。
据报道,在接受单独或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用药的成人中出现严重的胃肠道毒性,包括穿孔、结肠炎、肠梗阻(selumetinib未被批准用于成人)。
据报道,除了NF1以外,服用司美替尼的儿童患者发生了结肠炎。患者应在第一次未成形/稀便发作后立即开始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并在腹泻发作期间增加液体摄入量。根据严重程度,胃肠道毒性可能需要中断治疗、降低剂量或永久停药。
6、眼部毒性:在NF1研究中,儿童患者出现视力模糊、畏光、白内障和高血压。在一小部分患者中,视力模糊导致治疗中断。大多数眼毒性患者都能缓解。严重的眼部毒性,包括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发生在接受selumetinib作为单一药物或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的成人中(selumetinib不被批准用于成人)。
RPED(需要永久停药)也发生在接受selumetinib(作为单一药物)的儿童患者中。在开始使用selumetinib之前,在治疗期间定期进行全面的眼科评估,以及出现的新的或恶化的视觉变化。
如果出现RVO(视网膜静脉阻塞),则永久停止使用selumetinib。对RPED患者停用selumetinib,每3周进行一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直到其消失,并以减少的剂量恢复使用selumetinib。对于其他眼部毒性,减少剂量或永久停用司美替尼(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
7、肝损害:在中度至重度肝损害患者中,Selumetinib暴露增加。可能需要修改剂量。
8、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存在潜在的重要相互作用,需要调整剂量或频率、额外的监测或选择替代疗法。
9、丙二醇:一些剂型可能含有丙二醇;存在大量潜在毒性,并与高渗透、乳酸性酸中毒、癫痫发作和呼吸抑制有关;谨慎使用。
10、胎儿毒性:根据作用机理和动物生殖研究的数据,司美替尼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伤害。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司美替尼(KOSELUGO)可有效控制1型神经纤维瘤患者的丛状神经纤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