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替尼Ibrutinib是世界上第一个BTK抑制剂,国内也翻译成依鲁替尼,临床上可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伊布替尼开启了淋巴瘤的靶向治疗时代,在此之前患者只能使用毒副作用比较大的化疗。
BTK是Bruton酪氨酸激酶的简称,在1993年被首次发现,但第一个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是2013年上市,中间过了20年,可见发明一种新的肿瘤疗法相当不易。BTK主要位于B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信号传递因子,参与的信号通路目前发现的至少有四条,直接接触的受体至少有5种。包括天然免疫受体、B细胞抗原、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BTK位于BCR受体信号下游,能够磷酸化磷脂酶cγ2 (PLC)γ2),导致钙离子流动,从而活化NF-κB和MAP激酶通路。在趋化因子受体信号传递过程中,骨髓中的CXCL12可通过BTK与CXCR4连接的异源三聚体G蛋白亚基直接相互作用,然后与CXCR4结合诱导BTK活化。在抗原非依赖性TLR信号中,大多数TLR招募MYD88以对TLR配体细菌脂多糖产生应答。这就是抗原非依赖性Toll样受体信号的传导。通过这些信号通路的信息传递,BTK激酶能够调节B细胞的生长、增殖和抗体分泌,而一旦BTK发生突变导致过度活跃,B细胞就会不受控制的无限增殖,在这几条信号通路的强烈刺激下不停地分裂和迁移,从而引起癌变。
作为一种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可以与BTK的活性位点Cys-481结合,这是一个半胱氨酸的残基,抑制BTK的活性,从而抑制B细胞中蛋白质的自身磷酸化,导致癌变的B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和迁移。
B细胞癌变引发的肿瘤从大类上讲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其中比较常见的亚型主要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套细胞淋巴瘤(M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型淋巴瘤(FL)、多发性骨髓瘤(MM)、边缘区淋巴瘤(MZL)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而伊布替尼获得审批通过的适应症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小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型淋巴瘤(FL)和多发性骨髓瘤尚未获得FDA审批许可。对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然伊布替尼没有被批准单独治疗这种疾病,但FDA已经批准伊布替尼与利妥昔单抗联合使用治疗此病。因此大部分类型的淋巴瘤都可以使用伊布替尼治疗。此外依鲁替尼还被批准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是一种器官移植过后可能出现的排斥反应,移植过来的器官会对受者自身的组织产生抗体免疫,导致移植失败。
伊布替尼不仅对多种淋巴瘤效果显著,能特异性抑制BTK激酶的活性,而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伊布替尼在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消化道反应和高血压,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等,大部分症状轻微。轻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依鲁替尼(IMBRUVICA)对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真实数据如何?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伊布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bxyw/yl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