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是慢性肝病(CL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更高。肝硬化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期间经常需要进行侵入性的检查和(或)治疗操作,相关数据显示,重度血小板减少(PLT≤50×109/L)将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侵入性操作相关出血及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可能导致患者一系列临床有创性检查及治疗无法照常进行,例如肝脏穿刺活检、肝癌介入治疗等,将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疗效。
中国首个针对CLD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口服创新药—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于2020年7月4日在中国上市,苏可欣的上市将为中国CLD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带来福音。
在苏可欣上市之际,CCMTV特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南月敏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进行了专访,为我们解读中国血小板减少症现状及苏可欣上市对于CLD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获益,以及对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发展方向的意义。
血小板减少症是慢性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它的发生机制?南月敏教授:血小板减少的免疫机制是病毒及等环境因素导致机体免疫紊乱,引起骨髓抑制。而门脉高压造成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以及肝损伤后血小板生成素(TPO)生成水平降低进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是肝硬化、脾亢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这其中有一个概念为脾隔离,脾隔离的原因是大量血小板在脾内储积,导致血运中的血小板相对减少,储积的血小板可能被破坏;另一方面,TPO在脾脏与血小板表面TPO受体结合、内化、清除增加,会进一步降低体内TPO水平。其他因素如营养、骨髓造血等,如肝病、血液病同时存在也会导致造血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
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临床上常常面临较多的侵入性检查或手术,在操作前往往需要针对血小板减少进行干预,以避免围手术期出血,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临床上不同操作对血小板计数的要求是多少?南月敏教授:内科常做的一些手术有肝穿刺、内镜下治疗,以及肿瘤患者的介入治疗、微波,射频治疗等。当发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以及肿瘤、静脉曲张时,血小板往往较低,临床上常以60X109/L为界限,如果血小板计数大于60X109/L,可以进行穿刺、活检等相关的检查和治疗,同时给予患者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或者适当输注血小板。手术时,血小板补充到100X109/L以上将更加安全。
在阿伐曲泊帕出现之前,临床上主要用什么手段来治疗慢性肝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阿伐曲泊帕在同类药物中的优势有哪些?南月敏教授:治疗慢性肝病合并的血小板减少,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11等药物分别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是多肽类,会产生抗体。脾切除是一种既往的治疗方法,但脾切除后血小板计数会升高,甚至出现血小板明显增多的情况,因此需要防止血小板增多导致的血栓。解决慢性肝硬化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原发病解决了,血小板即恢复正常。新一代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阿伐曲泊帕是非肽类的小分子制剂,与内源性TPO之间没有序列同源性和免疫原性,不会产生中和性抗体和交叉反应,从而不会导致血小板减少。阿伐曲泊帕为口服制剂,不受饮食限制,临床使用非常方便。阿伐曲泊帕可与体内的TPO产生协同作用,具有潜在的叠加升血小板效应,能够使血小板处在安全的水平。临床研究证实,阿伐曲泊帕能够持久维持血小板计数在安全水平,潜在血栓风险低。因此,期待肝病领域能够广泛应用,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国内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的患病情况如何?有哪些常见的症状?马军教授:肿瘤化疗已有80年的发展历史,30年前肿瘤化疗的死亡率约为80%。随着升白药的发现,近三十年因化疗导致的死亡大大减少。目前血小板减少是化疗导致患者死亡的最大问题,也是肿瘤科及血液科医生最担忧的问题。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时,血小板将降到20X109/L以下,这在临床上非常危险。在淋巴瘤化疗中,高达60%的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肿瘤的化疗,尤其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大剂量的化疗时,血小板减少的几率约为10%~38%,平均为25%左右。血小板下降会使得化疗剂量减少,无法完全杀死肿瘤细胞,导致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血小板计数处于50~100 X109/L时可能会出现皮肤及黏膜出血,如牙出血、鼻出血等。当血小板降至20X109/L以下,即发生自发性出血,如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子宫出血、肺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因此,如患者在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上述症状,需要立即到医院做血常规检查,了解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并与临床医生联系,进行药物治疗和相关检查。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患者能够获得针对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是值得庆幸的。
引发肿瘤化疗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对于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来说,是否需要提早进行预防?马军教授:目前,虽然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个体化治疗已经进入非常火热的时代,但化疗仍然是基石,90%的患者需要进行化疗。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化疗药物引起骨髓抑制,导致巨核细胞生成障碍,在实体瘤中约占90%;剩下10%是由肿瘤细胞骨髓浸润引起。所有的化疗药物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其中应用较多的如铂类、紫衫类和蒽环类化疗药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血小板的数量。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引起血小板减少是肿瘤治疗最大的并发症,应引起重视。预计在下一化疗周期会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高风险人群,目前采用二级预防。实体肿瘤第一次化疗时如果出现血小板减少,则需在第二次化疗时进行预防性的二级治疗,即化疗前给予患者升血小板药物,直到化疗结束,使血小板维持在正常水平。第一次化疗时,一般不做预防用药,因为在不清楚患者血小板是否下降的情况下用药,可能会造成过度治疗。化疗药物减量会使患者的长期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受到明显影响,因此一般不主张药物减量。且标准化的治疗要求药物不减量,治疗时间不延长,所以临床上一般不做延期治疗。
目前,阿伐曲泊帕在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这一适应症的研究进展如何?您对其治疗CIT患者有何期待?马军教授:我国每年约近1000万人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每年累计千万人次应用升血小板药物,患者数巨大。目前,阿伐曲泊帕全球Ⅲ期试验目前还在进行中,入组接近尾声。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能否请吴教授和我们分享下,与其他血小板减少症相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和临床诊断方式有何不同?吴德沛教授: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出血,轻微症状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皮肤淤点、鼻衄、牙龈出血。症状加重表现为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最严重时少部分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危及生命。此外,患者往往出现乏力,因恐惧颅内出血而心理障碍增加。因此,血小板减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影响。血小板减少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出血是常见的体征。因此在诊断血小板减少症时,需排除一些继发性的原因。如感染;骨髓造血功能不良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如再障;白血病等肿瘤侵犯骨髓引起血小板减少。诊断血小板减少症紫癜,需要把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排除后才能确诊。引发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因素有哪些?吴德沛教授:引发血小板减少的因素有很多,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是血小板的“母亲”,能够生成血小板,因此凡是影响骨髓巨核细胞的因素都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从源头上,干细胞受损导致巨核细胞生成不足,血小板生成数量将受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不良,影响细胞发育,进而影响血小板数量及质量。总结来说,引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因素为:1)骨髓造血不足;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出血等。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