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力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20年前研发出来的药物,在非典(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爆发时都有人尝试过。当时,有7篇文献显示没有效果,只有回顾性研究说可能有效。
所以总体来说,现在还没有特别确凿的证据。尽管这一药物被加入了诊疗指南推荐,但目前也只是可能有一定效果,具体使用时间和治疗效果,还需要经临床进一步证实。
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在基因序列上的相似度超过85%,与MERS有40%左右的相似。
所以,克力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SARS和MERS中的疗效数据,也可以作为它对新型冠状病毒疗效的一个参考。
克力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SARS和MERS中的疗效数据:
2003年,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研究团队发表的一篇回顾性研究显示,在第一次治疗或抢救时用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非典病人,治疗后的结局(如死亡率、气管插管率)会比同样性别、年龄相近、入院时病情差不多(包括是否有合并症、乳酸脱氢酶水平等)的病人情况更好[2]。
2004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等单位人员联合发表在《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INFECTION)上的研究发现,同时用上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的41名非典病人,疗效明显比只用了利巴韦林的111名病人更好[3]。
然而,在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后来发表的分析文章,都认为这两篇论文存在“病例纳入偏倚”——也就是说,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的病人可能本身病情就不是很重,导致结果出现了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篇文献的对照药物利巴韦林,在SARS爆发期曾被香港医学界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后来却“啪啪打脸”——在2003年9月,由于安全性问题和“疗效无证据支持”,利巴韦林被香港医管局宣布弃用。
在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治疗中,也有研究探索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疗效:
韩国多家医院的研究人员2018年曾共同在《院内感染杂志》(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上发表回顾性研究,发现:在中东呼吸综合征流行期间,连续14天服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暴露后预防剂,可将医护人员的染病风险降低40%。但参加这项研究的人数不多,而且“是否有过高危暴露”都是医护人员事后回忆记录的,结果可能存在偏差[4]。
2014年和2016年,也曾有一些针对单个病人的案例分析,发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弗林+干扰素的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治疗结果”。但其中有一位病人住院期间确诊了结肠腺癌,最后死于脓毒性休克。另外,只看某几个个案去证明疗效,证据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更多详情请访问 克力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