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鲁替尼Ibrutinib是Pharmacyclics和强生联合开发的靶向药,商品名是Imbruvica。依鲁替尼也叫作伊布替尼,只是翻译名不同。2015年Pharmacyclics被Abbvie(艾伯维)收购,依鲁替尼也就成了Abbvie的产品。依鲁替尼在淋巴瘤治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淋巴瘤靶向药。
依鲁替尼是一种BTK抑制剂,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生物学家发现BTK突变与B细胞癌变有密切联系,多种不同类型的淋巴瘤或淋巴细胞白血病都与BTK突变有关。依鲁替尼能够与BTK活性中心的半胱氨酸残基共价结合,使其不能发挥作用,从而抑制B细胞的增殖活动。这能从根本上治疗淋巴瘤且作用目标精确,副作用比化疗药小得多。
截止到2020年依鲁替尼获得FDA批准的适应症有6项,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小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套细胞淋巴瘤是最先获批的,2013年美国FDA批准依鲁替尼用于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方案的套细胞淋巴瘤。其他可以用于套细胞淋巴瘤的药物还有来那度胺,但来那度胺不是靶向药。此项审批允许依鲁替尼作为二线药使用,而此时患者很可能已经到了中晚期,对某些淋巴瘤药物不再敏感或经过治疗以后病情进展和复发。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B细胞过度增殖引起的血液肿瘤。MCL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只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大约6%,患者主要是老年人。MCL侵袭性较强,癌细胞很容易通过淋巴管发生转移,医学上称之为侵袭性套细胞淋巴瘤。侵袭性套细胞淋巴瘤可随着淋巴管和血管迁移扩散到其他器官,比如骨髓、淋巴结、肝脏等。此类淋巴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疾病恶化会出现淋巴结肿大,但此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时间。此外,可观察到的外在症状有发热、盗汗、易疲劳等。
现在医学界倾向于认为套细胞淋巴瘤跟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有关,接触感染到某些病毒引起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可能是重要原因。套细胞淋巴瘤的直接起因医学界还未完全阐明,但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一种疱疹病毒,以人体的淋巴细胞为宿主,可造成淋巴细胞损伤和死亡。EB细胞有致癌性,目前已经确定这种病毒可引起包括淋巴瘤、鼻咽癌、白血病等多种肿瘤。实际上群体中这种病毒广泛存在,超过90%的成年人都会携带或感染过EB病毒,只有极少数会因这种病毒产生疾病。除了EB病毒,套细胞淋巴瘤还与生活或工作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他类型的肿瘤细胞发生迁移也是套细胞淋巴瘤的一种起源,比如某些白血病等。目前临床上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药物有美罗华(利妥昔单抗)、万珂(硼替佐米)和依鲁替尼等。
套细胞淋巴瘤是依鲁替尼获得的第一项适应症,2013年获得批准。FDA对依鲁替尼的此项批准是基于Pharmacyclics提交的一项2期临床试验结果,这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单臂临床试验,共有111名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参与。所有患者之前已经接受过其他方案的治疗。此项试验的考察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和反应持续时间DoR,结果发现:
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65.8%,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7.1%,部分缓解率48.6%。所谓完全缓解是指患者体内肿瘤完全消失并持续至少4周以上,部分缓解是指肿瘤至少缩小30%且至少持续4周以上。这个结果说明将近三分之二的患者服用依鲁替尼之后体内肿瘤完全或部分缩小。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17.5个月,说明这种肿瘤缩小的效果能持续平均17.5个月,大约是一年半的时间。
试验发现依鲁替尼容易引起出血的不良反应,有大约一半的患者会出现皮下淤血,大约5%的患者会出现3级或以上的严重出血,包括硬膜下血肿、胃肠道出血和血尿。这是因为依鲁替尼能抑制体内血小板的活性,使血液变得更加稀薄,流动性增加。因此服用依鲁替尼最好避免服用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钠等。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点击拓展阅读:依鲁替尼/伊布替尼(IBRUTINIB)和维奈托克进行联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依鲁替尼 https://www.kangbixing.com/bxyw/yl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