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外医疗主要面对国内的高净值人群,即希望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使用商业医疗保险、外籍客户、国内高净值人群。这类患者主要集中在北上广,而且上海因其开放程度高而更加凸显国际化的背景,这也是选择落户上海的原因。But,由于医疗是核心竞争力,因此,面对三甲特需的竞争,私立医院目前只能分一杯羹,这一杯羹还要那么多老牌和新设的医疗机构争夺。这也对于涉外私立医疗机构提出了一定挑战,在中国办医疗机构,可能最终50%-60%还是以中国患者为服务对象。
本土化是面对海外医疗机构落地的又一道难题。因为国情不同、设置标准不同、流程不同、政策法律不同,诸多因素迫使海外优秀的运营理念、诊疗流程、服务流程、基建流程等必须进行一轮“痛苦”的本土化。为何说痛苦?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可能政策不一,甚至同个城市区域的标准也不同。在目前的环境下落地和执行都需要时间,这背后不仅是政策原因,更在于文化的原因。试想,在美国医疗机构,遇到临床风险问题各个临床条线或者运营条线的“主动说出”机制及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机制是再也常见不过的事,但到国内落地就出现了问题。是我们机制有问题?不是,这是整个文化和国人性格的问题。
因此,理想很丰满,显示很骨感。更何况,国内公立医院的制度和运营方式基本已经深入人心,毕竟大部分私立行业从业者是从公立体系跳出来的。如果能把国外优质医疗机构的流程本土化落地执行,那么在本土化上已经成功一半了。另外一个本土化的难点在于,很多海外医疗旅游机构都是老外做CEO或者CMO等等,对于中国特色的医疗这些洋面孔是否能够熟知?不同部门沟通是否顺畅?毕竟在中国的土壤上,这些国际化的管理专家或医学专家们的本土化也是急需思考的一个内容。
详情请访问 海外医疗 http://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