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有约100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然而我国丙肝的诊断率却仅为2%。目前我国丙型肝炎防控面临认知度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的“三低”现状。大多数的慢性丙肝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发展晚期,并常常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更新修订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相较于2015版丙肝防治指南,新版指南都更新了哪些内容?
丙肝病毒HCV感染的诊断
1.常规诊断
抗体检测可用于丙肝(疑似)感染者的初步筛查,当抗体显示阳性时,应进一步进行病毒RNA定量检测,以明确是否感染。若病毒 RNA检测不可进行,可使用丙肝核心抗原检测(HCV核心抗原是HCV复制的标志物,可替代HCV RNA用于诊断急/慢性HCV感染)。
若怀疑为丙肝HCV急性感染,可能患者体内还未出现抗体,所以即使抗体检测显示为阴性,也需要检测病毒RNA以避免漏诊。
2.丙肝患者的肝纤维化、肝硬化无创诊断
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多次进行,可以避免肝脏穿刺带来的损伤,适合临床动态观察。目前常用的肝纤维化非侵入性方法包括血清学(APRI评分、FIB-4指数)和影像学(瞬时弹性成像)两大类。这些方法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优于肝纤维化。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可将血清学指标和瞬时弹性成像联合应用,当二者结果不一致时,建议进行肝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
丙肝的治疗目标、治疗终点
原则上所有丙肝病毒RNA阳性的患者均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新版指南对丙肝的治疗目标要求大致不变,并提出了抗病毒治疗终点,即:抗病毒治疗结束后12或24周,采用敏感检测方法(检测下限≤15 IU/ml)检测血清或血浆HCV RNA检测不到(SVR12或24),即表示达到丙肝治疗终点。
丙肝的治疗
新版指南强调,慢性丙肝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泛基因型时代,其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亚型的HCV感染者中都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且在多个不同临床特点的人群中方案统一,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除了失代偿期肝硬化、DAAs治疗失败等少数特殊人群以外,也不需要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因此,泛基因型方案的应用可减少治疗前和治疗中的监测,也更加适合于在基层对慢性HCV感染者实施治疗和管理。
但需要明确的是,泛基因型方案不是全基因型方案,对于少数未经过DAAs临床试验,或者已有的临床试验未获得90%以上SVR的基因亚型和耐药相关替代突变(RAS)的感染者中,还需要规范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最后,康必行提醒各位丙肝患者,丙肝并不可怕,是可以彻底治愈的,丙肝抗病毒药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泛基因型丙肝治疗药物为吉三代(英文名:Epclusa,中文名:丙通沙)。
吉三代是第一款可以针对1-6型丙肝的治疗药物,适用于所有基因型的丙肝患者,治愈率高达99%,该药由美国吉利德公司研发,数年前已经在美国和欧洲上市,印度Mylan制药公司也取得吉利德公司授权,可以生产吉三代仿制药。
通过吉三代治疗,无需考虑丙肝患者基因型,只需每日一次的单片剂,绝大多数的患者经过一个疗程(3个月)就可彻底治愈,大大的简化了丙肝的治疗。如果患者在诊断为患有丙肝后就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那么到2030年,可以至少预防64万丙肝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
更多详情请访问 吉三代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