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的全称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广泛表达于免疫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PD-1的主要配体为PD-L1,PD-L1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配体PD-L1和受体PD-1结合后,在肿瘤微环境中抑制T细胞活化的免疫应答。为了躲避T细胞等免疫系统的追踪,肿瘤细胞很“聪明”,通过大量表达PD-L1实现免疫逃逸。
PD-1还有一个配体,叫做PD-L2(即B7-DC),主要由DC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表达。PD-L2这个配体虽然亲和力比PD-L1高,但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要次要得多,而和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关系更密切。PD-1抗体会特异的和免疫细胞表面的PD-1结合,阻止PD-1与PD-L1和/或PD-L2和结合,释放被抑制的肿瘤特异的T细胞杀伤能力。比如我们熟悉的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都是属于PD-1抗体。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诸如durvalumab、atezolizumab、avelumab则属于PD-L1抗体,只阻断了PD-L1和PD-1的结合,而对PD-L2和PD-1的结合没有影响。另外,和PD-1单抗不同,PD-L1单抗除了可以抑制PD-1 - PD-L1通路外,还可以通过阻断B7.1和PD-L1的共抑制功能,有利于全面激活T细胞功能和细胞因子产生。
对于这位患者而言,结合分子机制来看,PD1单抗出现耐药后换用PDL1单抗仍然取得了CR(完全缓解)这样惊人的疗效,也许就能够说得通了。
并且,这位患者并不是第一位PD1单抗出现耐药后换用PD-L1单抗还获益的患者,早先就有一例个案报道是发表在Clinical Lung Cancer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例79岁女性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PD-L1阳性(30%),TP53突变。一线接受序贯放化疗进展后,先是使用了PD-1单抗O药,并没有明显缓解,只是持续稳定在缓慢的无症状性疾病进展中。一年后,进展加速时,更换了PD-L1单抗T药,达到了PR(部分缓解),未出现任何3-4级毒性。
(图像A、B)为给予PD-L1单抗之前;(图像C、D)为给予PD-L1治疗5个月之后;左侧显示肿瘤块,右侧图显示对侧肺部病变。肿瘤体积由75×52毫米缩小到57×40毫米,空洞结节由17×14毫米缩小到13×9毫米。
虽然,目前相关的作用机制仍不甚明确,但是有这么多的文章以及个案报道,足以证明在PD-1耐药之后,相比于直接做化疗而言,采用PD-L1治疗是一个上上之选。那么,PD-1单抗和PD-L1单抗的差别就仅此而已吗?不是的。
在不良反应方面,二者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相对而言PD-L1单抗更低毒。
PD-1单抗可同时阻断肿瘤上的PD-L1和PD-L1双位点与PD-1结合,而PD-L1单抗只单阻断PD-L1与PD-1结合,保留了巨噬细胞的PD-L2,可有效地避免间质性肺炎(打破PD-L2功能可导致RGMb异常激活,引起肺炎)等副作用的发生。
①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2000-2016年23个免疫单药的肺癌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分析得出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irAEs)方面,PD-1单抗有更高发生率的趋势,(16% vs 11%,P=0.07)。另外,间质性肺炎(pneumonitis)的发生率,使用PD-1单抗的患者要高于PD-L1单抗治疗,分别为4% vs 2%(P=0.01)。
②另一个研究分析了免疫单药在2010-2016年19个肺癌免疫单药实验。结果显示,PD-1单抗的间质性肺炎总体发生率明显高于PD-L1单抗(3.6% vs 1.3%,P=0.001)。PD-1单抗发生3-5级肺炎的频率也高于PD-L1单抗(1.1% vs 0.4%,P=0.02)。
当然,以上两项都是回顾性的分析,得出的结果与真实世界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仅供参考。但我们始终都应怀抱希望,回到今天的题目,对于一个无基因突变的患者,PD-1抗体耐药之后大概率就只能做化疗了,但是现在他们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或许PD-L1抗体能够带给他们不一样的生存获益。
著名免疫学专家陈列平教授曾经指出,部分PD-1单抗耐药的患者使用PD-L1单抗药物后依然会有效。机体对PD-1单抗耐药的原因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药物耐药,是基于机体对药物抗体自身的抗原属性产生了抗体,免疫学上称为抗抗体。也就是说患者不是对这个靶点耐药了,还是对药物本身的动物源属性产生了抵抗,再换另一种来源的此类药物依然能够起效。从这个角度讲,PD-1单抗耐药之后替换成PD-L1抗体不失为一个选择,只是目前机制不够明确罢了。我相信,这些复杂的机制迟早有一天都会被大家彻底厘清,到时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必定会再上一个大的台阶。如患者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
更多药品详情请访问 PD-1 https://www.kangbix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