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抑制剂可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的胞内结构域结合,诱导自身磷酸化,导致下游激活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参与炎症通路。JAK1和JAK3与许多T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参与IBD的发病机制。JAK磷酸化导致下游STAT的激活,以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非戈替尼是口服JAK1抑制剂,半衰期6h,该药近期在欧洲被批准用于UC的治疗。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以慢性反复发作为特征,是具有进行性和致残性病程的慢性疾病。
UC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先通常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CD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肛周。在北美,2023年UC的患病率估计为人群的0.4%,代表北美约有150万UC患者。在北美,UC的年发病率约为15/100 000。目前IB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认为包括遗传、感染、环境和免疫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遗传因素和免疫反应失调被认为是IBD发展和进展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使人们关注和开发免疫治疗药物,其中便有非戈替尼。
大量来自北美、欧洲和大洋洲西方世界地区的研究报告在20世纪后半叶UC的发病率增加。此外一项包括147项基于人群的研究的系统综述显示,自1990年以来,83%的研究报告UC的发生率在西方国家稳定或下降。在加拿大和苏格兰,过去20年UC的患病率每年增加约2%-3%,估计2023年的患病率超过400/100 000。
自1990年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新工业化国家U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例如,1988年至2012年,巴西UC发病率的年均百分比变化每年增加14.9%。亚洲和拉丁美洲的UC患病率也在增加;例如,日本的UC患病率从1991年的18.1/100 000增加至2014年的173/100 000。
UC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现并诊断,但最常见于20岁和30岁。2011年,加拿大UC患者的预期寿命估计为80.5岁(女性)和76.7岁(男性),相比之下,无UC的女性为86.3岁,男性为81.4岁。
非戈替尼适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成年患者,这些患者对常规疗法或生物制剂反应不足、反应丧失或不耐受。
2期试验纳入174例CD患者分为非戈替尼组(200 mg/d)和安慰剂组,第10周时非戈替尼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安慰剂组(47%比23%);10周时出现应答的患者进一步分为非戈替尼100 mg组和非戈替尼200 mg组,分别有50%和71%的初始应答患者维持临床缓解。
一项2b/3期临床研究纳入中重度UC患者观察使用非戈替尼治疗的有效性,按照比例分为非戈替尼200 mg组、非戈替尼100 mg组和安慰剂组,在第10周时,非戈替尼200 mg组的临床缓解率高于安慰剂组,而非戈替尼100 mg组与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周后临床缓解的患者进一步分为非戈替组和安慰剂组,58周时非戈替尼组临床缓解率(200 mg:37.2%比11.2%;100 mg:23.8%比13.4%,P均<0.05)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之间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JAK-1抑制剂非戈替尼,为UC患者提供了额外的治疗选择,带来了新的希望。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