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戈替尼与托法替尼的不同在于对JAK1的选择性抑制,这或许将在保持其疗效的同时导致更少的不良反应。目前,尚未发表关于非戈替尼在U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真实数据。在爱丁堡的IBD部门,非戈替尼从2022年7月开始使用,大量UC患者接受其作为一线治疗。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非戈替尼在UC中的真实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确定与有利治疗反应相关的预测因素。
在这项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中,收集了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所有接受非戈替尼治疗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研究的主要结局是第12周的临床缓解(Mayo<2)。
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51.6%为女性,67%为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初治患者。其中51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内镜检查,86.3%的患者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疾病活动(Mayo评分1-2),13.7%的患者表现为中度至重度疾病活动(Mayo评分3)。在91例患者中,97.8%的患者接受200mg/天非戈替尼治疗,2例患者因慢性肾脏疾病接受100mg/天治疗。在开始非戈替尼治疗时,39.6%患者接受类固醇治疗,76.9%患者接受5-氨基水杨酸治疗。
第12周时,临床缓解率、生化缓解率(CRP≤5mg/L)和生物标志物缓解率(粪便钙卫蛋白<250μg/g)分别为71.9%、87.3%和82.8%。共有65例患者接受非戈替尼治疗至少24周。在第24周时,临床缓解、生化和生物标志物缓解率分别为76.4%、88.9%和79.5%。
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2周。在随访结束时,82.4%的患者仍在使用非戈替尼,中位停药时间为13周。停药原因包括:原发性无反应,妊娠,不良事件,继发性反应丧失等。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发现,基线白蛋白水平降低(<36g/L)与药物使用持久性差相关。
研究记录了15例患者的不良事件。轻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包括:头痛、疲劳、轻度恶心和关节痛。导致暂停使用非戈替尼的中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8%,包括:5例呼吸道感染、1例面部带状疱疹和2例轻度COVID感染。2例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例患者在开始非戈替尼治疗后2周发生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另1例患者在播散性恶性肿瘤背景下死于胆源性脓毒症。
总之,这项真实世界的队列研究中大多数是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初治的中度活动性UC患者,结果表明,非戈替尼可有效诱导和维持UC患者的缓解,具有良好的临床、生化和粪便生物标志物反应,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更长时间的随访,以加强支持非戈替尼用于UC治疗的证据。如有需要,请咨询康必行海外医疗医学顾问:4006-130-650或扫码添加下方微信,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